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133|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新人生》一枚奶糖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06:16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新人生》

对一只乌鸦,我们能拒绝命名,但是对一本书,我们却无法拒绝阅读。当然,这本书不是别的,是那种所谓的天书、宇宙之书、终极之书……比如博尔赫斯在《书》、《论书籍崇拜》中谈到,穆斯林教徒认为,《古兰经》是真主固有的一个属性,它产生于阿拉伯语形成之前,也产生于天地形成之前;而希伯来人则认为《圣经》系神灵口授,不同作者在不同时代写就的书都出自神灵之手。这是一种阅读的神话,同时无疑也是一种阅读的牢笼。拥抱神性的同时往往在拒绝人性,领受天启的时候往往也在放逐人生。事实上,当神灵、传统、信仰、真知托身为书时,阅读已不再是人生的发现,而是成为一种精神的见证。在这其间,孰是孰非孰真孰幻,实难定论,帕慕克的小说《新人生》,似乎正为回应于此而作。

小说一开头便写道,“某天,我读了一本书,我的一生从此改变。”由此拉开一本书赋魅又祛魅的奇幻旅程的序幕。一个叫奥斯曼的工学院的学生,读了一本奇特的书(这本书的书名就叫《新人生》),产生顿悟,决定抛弃原有身份,追随书中指引,毅然踏上追寻新世界和新人生的旅程。其间,他遇到并爱上了一个《神曲》中贝阿特丽齐一样的少女嘉娜;他追寻他的情敌,又在世俗幸福的诱惑下枪杀了这个实际上是他精神影子的人;他寻觅改变他一生的这本书的作者,最后却发现“新人生”不过是一枚牛奶糖;他最后丧命于一场车祸,临终前终于参透一切……

英国《卫报》说,《新人生》的书名来自但丁诗篇《新生》(La Vita Nuova)。和《新生》中诗人热爱的少女最终离去一样,在《新人生》中,嘉娜也最终别离奥斯曼,远嫁他乡,成一段不了情。又说《新人生》是一种“形而上的公路小说”( a kind of metaphysical road novel),我想这可能是帕慕克从纳博科夫的《洛丽塔》(Lolita)那里受到了启发,比如穿越全国的旅程,比如枪杀情敌这一场。当然还有那些滑稽的“手表密探”,让人想到卡夫卡《城堡》中K的两个助手。这些小处可以见出帕慕克在描绘土耳其现实时所拥有的欧洲文化视野,实际上也启示了一种阅读传统文化的新路。

关于《新人生》,帕慕克曾谈到,“我是一个真正的很极端的读者,期望书本能开启一个新世界。但是,和我的主人公不同,我也是一个警醒的、有讽刺感的读者;从这个意义来说,我并没有什么极端的观念或者终极期望。如果我像我的主人公一样面对任何一本书,我会找到一种解毒剂,这让我成了少数派,中东的自由主义者。”他更明确地指出《新人生》“影射了一种阅读图书的第三世界道路(the Third World way of reading a book),一种你能读些什么同时能从中领悟宇宙的秘密的观念。”

早在写作《黑书》的时候,旅居美国的帕慕克就从博尔赫斯(还包括爱伦•坡、卡夫卡、卡尔维诺等)那里有所领悟——“那是一种文学启示。他教我用完全超然和世俗的眼睛去看那些精彩的宗教作品。博尔赫斯告诉我,有一种东西可以称为‘文学之玄学’。通过追随爱伦•坡、柯勒律治及瓦雷里的道路,在一篇又一篇作品中寻找线索,他教会我用一种自由的方式去看那些有沉重伤感的传统和宗教的古老作品。”“博尔赫斯和卡尔维诺让我获得了自由。传统伊斯兰教文学的内涵如此反动,如此具有政治特征,并且它们被保守主义者以如此老套、如此愚蠢的方式加以利用,我从来也想不出我能对那些材料做些什么。但是一旦当我置身于美国,我就意识到我能够以卡尔维诺式的或是博尔赫斯的心情回溯到那些材料中去。我必须从分清伊斯兰文学的宗教内涵和文学内涵开始,这样我才能够轻而易举地挪用它的众多游戏、机关以及寓言的财富。土耳其有着高度精美的装饰性文学传统,既错综复杂,又雍容华丽。但是在那个时候,负载着社会使命的作家掏空了文学中的富有革新精神的内容。有许多寓言在各种各样的口头故事传统中被重复着——中国、印度和波斯的。我决心利用它们,把它们设置在当代的伊斯坦布尔之中。”

所谓的阅读的“第三世界道路”,就是一种东西方之间、传统现代之间的居间的阅读法。通过文学文化资源的并置、拼贴、转换,能从传统见出现代,从东方见出西方,从腐朽中见出神奇。这是一种真正开放的、自由的阅读。这种阅读法也必然包含对文字和人生之间纽结关系的解析。世间并没有什么能决定一个人一生的书本,正如帕慕克说的,“《新人生》是我的书中最富于想象力和实践性的一本书,也许它触摸到了民族感情、对传统的忧虑和对西化、现代化的厌倦。”这种“忧虑”和“厌倦”,也是对任何一种面向典籍时的单向度的、独断论的阅读法的拒斥。“想独自明智是一种巨大的疯狂”,拉罗什福科这句话是有其道理的,一本书如此,一种教义也是如此。何谓“新人生”?也许诚如书中所启示的,它的滋味不在字里行间,而在一粒粒的奶糖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30 10:43 , Processed in 0.101040 second(s), 1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