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919|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里斯本之夜》作者:[德]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全本)【TXT】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21-3-26 22: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里斯本之夜》是德国小说家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创作的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62年。

《里斯本之夜》是雷马克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小说,通篇由两个人深夜到清晨的对话构成。小说以1938~1942年的欧洲大陆为背景,通过一个遭受法西斯迫害的普通法国人约瑟夫的流亡生涯,控诉了法西斯的暴行刘人类和平幸福的破坏和人们不畏强暴战斗到底的斗争意志。

《里斯本之夜》描写了法西斯的残暴罪行和普通善良人们的内心憎恨、提心吊胆而又充满生存和幸福渴求的心理状态,从政治历史和人类道德心灵的双重角度,将法西斯的罪行放在历史、道德和理性的天平上去衡量,作出了严正的判决。

内容简介:

《里斯本之夜》主要讲述了约瑟夫由于反对纳粹政权,被他的妻弟,冲锋队长格奥戈尔告密,关进了集中营。释放后他逃离祖国,在欧洲过了五年多难民生活。他偶然结识了奥地利难民施瓦茨,并在施死后冒名顶替,潜回祖国探望妻子海伦。二人双双逃离法国、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二人又被关进法国难民集中营。后来,他们终于逃出来,到了马赛,却又落入法国秘密警察之手,受到非人的折磨。约瑟夫终于杀死了一再迫害他的格奥戈尔,逃出虎口,经过西班牙,最后来到里斯本。他们希望能去美国,但当船票和签证都已办齐,身患晚期癌症又一直瞒着丈夫的海伦,因不愿拖累丈夫, 自杀身死。约瑟夫把护照和船票送给了别的难民,毅然投奔反法西斯的外籍兵团,与法西斯战斗下去。

作者简介:

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1898~1970),德国小说家。生于工人家庭。曾求学于天主教教会学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后当过会计、邮差、墓碑经纪人、小学教师和报社编辑、记者。1929年因出版长篇小说《西线无战事》而蜚声文坛。1931年为避法西斯分子的迫害迁居瑞土。1988年被剥夺国籍,后流亡美国,并于1947年加入美国籍。其作品多以战争为题材,以反法西斯为内容。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凯旋门》《生命的火花》《生死存亡的时代》《黑色方尖碑》《里斯本之夜》等。

创作背景:

1933~1945年是德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希特勒推行极其野蛮的法西斯专政,疯狂摧残进步文化。许多作家被逮捕,投进集中营,残遭杀害。进步书刊被拿到广场上焚毁。绝大多数进步作家被迫流亡国外。纳粹分子搜罗了一小撮无耻文人,不断炮制鼓吹军国主义、种族主义的所谓“热血和土壤”小说以及煽动仇恨人类和煽动**的诗歌等等。1933年希特勒上台后,雷马克的作品被投入火堆,罪名是“对参加世界大战的士兵的文学上的背叛”,1938年被剥夺国籍。雷马克自30年代就多半时间住在国外,1931年起居住在瑞士。1939年他流亡到美国,战争与流亡—反法西斯,是雷马克一生文学创作的两大基调,他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历、流亡生涯为他积累了大量创作素材,他的多部作品都是流亡—反法西斯这一基调的不同旋律。 [2]  20世纪4、5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近90年,揭批法西斯罪恶的主题在文学创作中已不再是“热门”。然而,亲历过两次世界大战的雷马克,始终不能忘记战争给整个人类造成的灾难,尤其不能忘记法西斯势力对世界和平进步事业的严重危害,对他来说,绝不存在对纳粹统治的揭露与批判已经“过时”的问题。《里斯本之夜》表明了他不愧是一位终生不渝的反法西斯战士和反战作家。

作品评价:

前德国足球运动员弗朗茨·贝肯鲍尔:“来到里斯本之前我就爱上了这个地方。这是因为我大概20岁时就阅读了埃里希·玛利亚·雷马克的小说,经过反复阅读,《里斯本之夜》让我尤为钟爱。”

作家朱雯:“这部小说从总的来说,反法西斯的政治倾向是鲜明的,思想意义是积极的。”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323389227 )

GMT+8, 2024-12-3 19:36 , Processed in 0.087900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