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11|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永不抵达的列车》(正版)作者:杜涌涛【EPUB】

[复制链接]

管理员 - 管理勋章

绿铜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11-22 10:4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给沉默的大多数以温暖、勇气和力量!

  在一片纷乱喧嚣中,冰点仿佛一位笃定的观察者,将目光一次次投向大变革中那些普通的小人物,注视他们被时代裹挟的命运,诉说他们微小的愿望与简单的快乐、深深的无奈与绵长的苦痛……

  透过冰点所讲述的故事,你能看到自己的同胞——那些老人、那些孩子、那些青年、那些作为社会中坚力量的沉默的大多数——在经历怎样的命运。从关注人的命运出发,冰点一直着力维护许多最基本的价值,比如悲悯、比如同情、比如宽恕、比如正义、比如自由。

  它让我们相信,这个社会上不是光有丛林法则;它让我们看到,在这个世界上、在我们的社会中,还有另一些没被压倒的、也不可能被吞噬的价值。

  《永不抵达的列车》精选了20篇中青报2010~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冰点特稿,共分为“伤逝”“世相”“家国”三辑。这些文章饱含深情地讲述着普通人不普通的命运,对我们的时代与社会进行着真诚、理性、温和、持久的思考,在引人入胜的同时也发人深省,对读者而言无异于一场畅快淋漓的精神洗礼。


【读者评论】

传达
评论者 大头小猫 百佳评论者: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林少华在解读村上春树的文时如是说:“最理想的社会是没有高墙的社会,没有高墙也无所谓破碎的鸡蛋。整个社会好比一个巨大的孵化器,保障每只鸡蛋都有新的生命破壳而出——孵化自由,孵化个性,孵化尊严,孵化和谐。” 这些都是我可以理解的,也觉得应当是正确的。
但是,还有人这样说:和谐权是超越前三代人权(自由权、生存权、发展权)的第四种人权。和谐权对公共权力的要求超过以往任何时代。和谐权的诞生,向传统人生理念、现有国家政治理念、当下国际关系理念的重构提出了时代命题。这里的和谐我是不懂的,但我可以确定,这种社会绝不是前面的没有高墙的理想社会。
直到手中的这本书读到一半的时候,我还深深的震惊,尽管与平常所看到的言论相比这书中呈现的苦难与污浊不过是冰山一角,而沉没在海面以下的庞大体积并未完全的呈现在我们的眼前,但中央编译出版社与中国青年报的记者编辑们还是让我震撼了一回,主旋律中竟然能有这样不屈且不够和谐的声音,足以让人致敬。
十八万字里面几乎都是曾经登上中青报冰点周刊的报道,不管是河南的移民一生中多少次的安土重迁,髦耋之年依旧颤颤巍巍的表示:只要国家需要,即使没有补偿,也一定会相应号召。这样好的百姓,可还是国家为他们做过什么。同样是拆迁,有了耳闻目睹的“经历”后,父母不过是希望多得一些补偿款,好能够买上小小的一套房子,留给自己活孩子将来结婚之用,但面对各种的暴力恫吓,也只能止步于一个便宜的价钱,这背后,岂止是城乡二元结构的差异,岂止是金钱补偿与人性贪婪可以简单概括的了得,对于一纸合同,平民的权利如蝼蚁一般不值一提,但是谁又敢问:这究竟是谁的国家。
冰点周刊并非只有金刚怒目式的申讨与以头抢地的悲鸣,在有的报道中,也许不曾呼天抢地,不曾怒发冲冠,但发出的质问却更具历史与未来的重量,即便不是大学教授,作为普通的有责任心的父母,也应有广大的群体如乔乔的爸妈一样问问文化,问问教育:社会究竟需要怎样的人。父母是无辜的,老师是无辜的,孩子更是无辜的,但那些主持教材编写的脑满肠肥的官员们,他们无辜么,回想几十年前向苏联学习大学文理工分科后如今的高等教育,我们凭什么不能如资中筠教授一样质问:我们与尔等有如何的深仇大恨,竟要这样将我们变成真正的“劣等人种”?
几年前我大学毕业的时候,正赶上母校升格,原先的文史系如今成了“中文与新闻传媒系”,每回回去看望老师在新校区漫步的时候,我都会在毫无人文与思辨气息的偌大校区里背对系科大楼而行,大学的盲目扩招扩建不是我要声讨的,这背后庞大的利益体系蚍蜉学子也撼不动,但是看到冰点周刊这些结集的报道,不由喟叹一句:那么多的传媒系新闻系,2300万的在校生,其中多少学子能够在毕业后对得起自己的专业呢?当初叫冰点周刊,也许正是为了向喜新厌旧的人们追逐的“热点”说不吧,但愿有一天,我们能重新拾回传达的本意,不高高在上的宣示什么,也不口耳相传的指指点点,为民生,也为人生,说些什么。
除了古典文学史,真的不愿意在其他的领域说“国家不幸诗家幸”,尽管有过才有家,但是没有家哪有国呢,有一些人在为我们传达,仅止于此,这是能为大家做的最好的了。

冰点也是沸点《永不抵达的列车》
评论者 抚顺读书人 五百佳评论者:

冰点也是沸点《永不抵达的列车》

这本书是《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栏目中的经典文章汇编,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做少先队的辅导员,学校给订了一份《中国青年报》当时感觉不错,和别的党报党刊比,更值得看,那是二十年前。后来各种各样的报纸多了起来,最后就选择了两种一种是《南方周末》一种是《中华读书报》,一直看了十多年,形成了习惯,每期都没落过。不过却再也没看过《中国青年报》。

知道冰点周刊还是从书里面看到的,青年报的冰点周刊出版过好就几本书了,都是关于当年的时评,挺深刻很现实,这本就是去年的汇编。

永不抵达的列车指的当然是去年动车的事故,两列动车相撞,这是去年的大事,冰点的报道从两个家在温州的学生回家切入,写得很感人,冰点的报道不仅让你感觉到寒冷,也往往让你感觉到那种人情味,感觉到那种人和人之间的温度。不过刚才写一下这次事故的死亡人数,上网查了一下,却让我感觉到一股冰冷的寒气。这样严重的一起事件,最终的死亡人数却好像罗生门一样,在百度中查不到。排在前面的是百度知道里面的一条“40死 200左右伤 350多人失踪”350人失踪?!不太可能吧!赶紧往后看,是一篇天涯上的帖子,里面通过图片和推测大约死亡二百人,讨论得很热烈。还有视频,是东方卫视的新闻播放的是死亡63人,下面字幕出现的是死亡32人。后面还有很多很多,数字有38,有39,有40。40是最多的,应该准确。不过影响这么大的一个事故,这么看不到官方的声音呢?查来查去都是老百姓在推测。你不给出一个满意的详细的消息,当然会各种猜测满天飞了。我看到最后都不知道最后死亡多少人,越找不到来自官方的可靠消息,自然就越相信那些推测。

当然铁道部才不管你的推测,老大当惯了,老百姓你推测讨论算得了什么。面对这样的机构,真的让人感觉很恐怖,说不定哪天真的就会再来一次脱轨和追尾,其实这次事故是动车发生的,类似的事件其实有过很多次了,只是从来没像这次这样引人注目罢了。每个人赔五十万,这点钱,对铁路来说算不了什么。抓紧时间通车,几年就跑回来了。所以出事故以后铁路考虑的首先是抓紧时间抢通高铁。少跑一趟车要少挣多少钱呢!

书里面一共有十几个故事,看了一下,都是关于小人物,小角色的,都是穷人,都是小老百姓,里面最悲惨的肯定是那个租窑洞住的那户农民,两个儿子,老大打乙脑疫苗,结果得了乙脑,却没有任何人负责,老大最后落下来智力问题,只好要个老二,有老二的时候没奶水,就托人从城里的大商场买名牌的三鹿奶粉,一百多块一罐,结果喝成了肾结石,也一样没人管。哎!倒霉啊!不过这要是在西方国家,倒霉以后可以获得赔偿,可是这一家子,被新闻报道以后,什么都没有解决,只是来了一大帮记者,给孩子点小食品,算是一点实惠,剩下一切依然如此。这才是真正的倒霉啊!

在这么多冰冷可怕的现实中,中国青年报的冰点关注的其实是社会的沸点,在这些沸点中,无数中国的普通人被命运所抛弃和作弄,却找不到生命的保障,在冰冷残酷的现实中,记者的报道和关注,也是一种温暖吧。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俺下过您的E书了,谢谢啦 。。。查看更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9 08:52 , Processed in 1.558882 second(s), 5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