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9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国学名言导读》:劝人亲近“国学”的深情阐释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939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3-26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还是在上个世纪末,我研读肖淑芬教授的《女性的星空》时,曾被她的很是“格色”的书写策略所感动。她稍稍强化一下自身的女性意识,就把与浩瀚的文学大世界的理论对话,确定下来一种“女性视角”:从世界文学的广大范围里,挑挑拣拣,选取一些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集中起来加以评说,从而完成了“叩问男权世界里女性命运”这一深刻论题。我在一篇评论文章里,称肖淑芬教授的“取样解读”的写作方式,颇似自然科学家,比如地质科学家研究地层时的“取样法”,都是“以小见大”、“以少总多”的研究智慧。

捧读《国学名言导读》(以下简称《导读》),油然想起《女性的星空》来,就是因为它们进入论题或阐释策略的相似性。《导读》是从浩瀚的国学典籍中,挑选出200句名言,通过这一局部言论的解读,就有可能收得引领人们走进“国学大世界”的奇效的。对肖淑芬的“取样解读”,我没敢动用“创新”这样的大词儿,只以“格色”称之(意即:别具色彩);可是,对《导读》我却要指明它的“创新”品格了。当然,这是就国学研究这一特别领域而言。《导读》的编撰者们,采用“取样研究”,并非出于“讨巧”,他们选择“取样研究”,恰恰是选择了难度:他们必须博览群书,必须预备下广博的学识。应该说,我们应该感谢编著者,他们选择了难度,却为阅读者根据各自的“修身养性”的个性化的阅读需求,采取随机选读,提供了足够的便利。

《导读》把整整200句名言,割成11个单元,并分别以“哲理篇”、“政事篇”、“经济篇”、“法治篇”、“军事篇”、“教学篇”、“文艺篇”、“报国篇”、“廉洁篇”、“刚正篇”、“修身篇”名之。在作为开篇的“哲理篇”里,只列举了27条名言加以阐释。这是否意味200条名句中,只有27条名言属于“哲思”,其余则通通与“哲思”无缘?这显然是误解。中国古代学人多是哲学大家,他们留给后代的哲学思考,怎么就只能指认出区区27句名言配称为“哲思”呢。我的理解是:应该把“哲理篇”视为全书的“总论”和“导论”才对。作为全书的“总论”,“哲理篇”在于强调:哲学品性是全书所收名言的基本或主导品性。其“导论”作用在于:当读者在“哲理篇”里,接受了领悟哲思的思维训练、具有了感悟哲思“特别眼力”之后,到“哲理篇”以后的篇什里,就会有到处是睿智、深邃的哲学名句的惊喜发见。

《导读》的讲述文字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说明文字,包括指明“原典”、对“原典”词语的注释,及将“原典”的古汉语文句转写为现代汉语文句,成为译文。另一类是“评说”,为议论性文字,这部分是《导读》的主体部分,也是《导读》最出彩,亦即最能展露编著者们的“阐释智慧”的部分:他们把阐述国学名言的学术著作,机敏地写成了讲述“中国故事”的大书,出色地写成“中国人的故事”,并把“故事”引向历史深处,这也该算是对当下正讲着的“中国故事”的一种有续写或补充吧。

比如,《导读》在“后生可畏”章,就讲了孔子、欧阳修两位古人用“后生可畏”造句的故事。讲述孔子的一段,很像如今的“小品段子”,极为有趣,特抄录如下,与读者分享:

有一天,项橐见到孔子时说,听说先生很有学问,特来请教。孔子笑着说“请讲”。项橐朝孔子拱拱手问:“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孔子听后说:“你真是问得怪,江河湖泊,什么水都有鱼;不管柴草灯烛,什么火都有烟;至于植物,没有叶不能成树;没有枝也难于开花。”项橐一听咯咯直笑,晃着脑袋说:“不对。井水没有鱼,萤火没有烟,枯树没有叶,雪花没有枝。”孔子叹道:“后生可畏啊!老夫愿拜你为师”。其实,“项橐问孔”,本是一场恶作剧。项囊以怪题为难孔子,不能排除是带着小小的“坏心眼”而来:你孔子不是很有学问吗,怎么连我项橐的发问都回答不上来?但孔子到底是圣人,他谦卑和豁达的态度赢得后世人们的尊敬,才使“项橐问孔”成为流传千古的历史佳话。

当然《导读》也讲了现代以来的中国人的故事。比较突出的是有关毛泽东的故事。在“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章里,讲到毛泽东曾引用庄子这句话,与几位科学家讨论“物质的无限可分性”。毛泽东说:“庄子说‘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个真理,不信就试试看,如果有竭,就没有科学了。事物总是发展的,是无限的。时间、空间是无限的,宏观、微观是无限的,是无限可分的。所以,科学家有工作做,一万年以后也有工作做。”(《关于哲学问题的谈论》)1977年于夏威夷召开的第七届世界粒子物理学讨论会上,美国著名微粒子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格拉肖提议,把科学家新发现的构成“夸克”和“层子”的更基本的粒子命名为“毛粒子”(Maons),以纪念毛泽东。《导读》说在国际科学界,有用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新科学概念的,但也有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新科学发现的,但几乎没有用政治家的名字命名的。用毛泽东的姓氏命名“毛粒子”则是一个例外。

《导读》还有一点可称道之处,是在阐释部分出现了多处“驳论”。这彰显了编著者们不拒绝争论的学术品格。争论,本来是“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意,凡是有学术研究的地方,就必定有争论。仅凭《导读》不回避争论这一点,便足以证明它是一部具有丰厚思想蕴含的学术著作,而不是单纯地“解词”、“释句”的语言工具书。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3 21:30 , Processed in 1.940950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