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逛书院门,听关中书院的故事 [打印本页]

作者: buzhy    时间: 2018-11-18 16:52
标题: 逛书院门,听关中书院的故事
从永宁门进入古城,目光向东转,会看到个叫书院门的地方。书院门是一条文化步行街,也是老西安最爱逛的去处。寻个晌午,约几位好友,漫步于此,会感觉十分惬意!
[attach]1468871[/attach]
但恐怕没几个人知道,在这条巷子深处,隐藏着明清时期西北最高学府——关中书院。要知道关学自张载创立,从北宋到清末,薪火相传,发扬光大,关中书院在这个过程中,起到关键性作用。
今天就让我们去逛逛书院门,窥探关中书院的风貌,聆听这段曲折的故事。
关中书院的前世今生
[attach]1468872[/attach]
明朝万历年间,冯从吾在朝为官,担任御史之职,负责监察百官。他为人刚直,得罪了不少人。他直言上谏,也让皇帝很不满。他便心灰意冷,辞官回乡,创建了关中书院。
[attach]1468873[/attach]
这位关学集大成者,著书立说,收徒授课,求学者络绎不绝,纷纷投入关中书院。冯从吾也被大家称为关西夫子,他教学生首先要学为好人,才能齐家治国。书院在他的经营下,日渐繁荣起来,关学思想也广为传播。
[attach]1468874[/attach]
但明朝朝政腐朽,皇帝昏聩,尽管冯从吾不愿看到,阉党还是当权得势了。魏忠贤为彻底杜绝儒生对他的议论,派人捣毁全国书院,盛极一时的关中书院,终究难于幸免,被强行拆除。冯从吾忧愤而死,那一年,周至李家生了个男孩,起名为李二曲。
[attach]1468875[/attach]
李二曲长大后,继承冯从吾的思想,成为又一位极有风骨的关学大儒。明朝灭亡后,清廷多次延请,他都不肯出仕,一生与儒家典籍为伴,将关学思想推动向前。
明清时期,关中书院是西北最高学府,比肩湖湘地区的岳麓书院,关中书院的学生也常在科举考试中拔得头筹。关中书院培养出众多优秀学子,为关学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attach]1468877[/attach]
于右任曾就学于关中书院,他是民国时期陕籍风云人物,故居就在书院门街巷里。他具有兼济天下的大儒风范,为推动辛亥革命和解围西安贡献很大,晚年旅居台湾,却始终忘记不了大陆。
[attach]1468878[/attach]
如今的书院门口,立着冯从吾的雕像,手中握着书卷,表情儒雅,眼神坚毅。关中书院藏在巷子深处,不像书院门文化街那么繁华热闹,反而显得清新静谧。
书院门文化街
[attach]1468879[/attach]
民国以来,关中书院逐渐没落,直到新中国成立,书院门地区仍然没有起色,尽显破败与陈旧之态。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就到了九十年代,政府开始着手改造。
政府将书院门前的小巷改造为步行街,街口的牌坊上赫然写着书院门三个大字。两侧楹联“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简约大气,将街区浓厚的文化底蕴体现出来。
[attach]1468881[/attach]
街口伫立着宝庆寺华塔,宝庆寺始建于隋朝,后被战火焚毁。如今只遗留下一座七层砖塔,成为这一带悠久历史的见证。塔身六棱,高二十三米,佛龛里的石刻佛像还清晰可辨。
走进书院门这条巷子,才体会到什么叫摩肩接踵。尤其在旅游黄金周,游人熙熙攘攘的,挤满了整条街道。在这里听老西安们闲谝古城故事,无论侯王将相丰功伟绩,还是文人墨客风流韵事,都让外地人张大了嘴巴,惊奇不已。
[attach]1468882[/attach]
巷子用青石铺地,两侧全是格子铺,清一色仿古建筑。店铺装潢的古香古色,连悬挂的招牌都做一致的规格。店铺老板气定神闲地端坐着,也不用吆喝招呼,感兴趣的游客自然会上前询问。老板不紧不慢地介绍起来,举手投足间透露着儒雅的风度。
街上的档口里摆着书法拓片、文房四宝,也有山水画卷、蓝田玉石,也有刻章的,卖佛串的,吹埙的,还有排列整齐的线装书、调皮可爱的皮影,都是些带给亲戚朋友的纪念品。
[attach]1468883[/attach]
出街尾拐过一条巷子,就到了文庙和碑林,这里散发着浓郁的城墙根文化气息。书院门附近聚集了古城众多的文玩爱好者,人们一边把玩,一边讲价格。也有许多人图个热闹,凑上去观摩,遇到高手总会激起阵阵喝彩。
[attach]1468884[/attach]
只有秦川这片沃野上,才能积淀出如此厚重的人文情怀。就像鼓楼牌匾上写的那样,我们的关中是文武盛地,关学的文脉在这里传承。虽然关中书院在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但它在历史上的积极影响,却永远留在了长安!






欢迎光临 (http://zasq.net/~zazww/)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