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婺源,大家可能会想起油菜花。但其实,朱熹才是婺源最大的“油菜花”! 朱熹不仅是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儒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代表着中国文化思想史上的一座高峰,其影响之深远,世所罕见,康熙皇帝都给出了高度评价:“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著名古建筑园林艺术学家陈从周曾经说过:“中国园林是文人园,实基于‘文’。”位处婺源的熹园,就是这样的存在。 据县志记载:婺源县城北旧有朱家庄,是朱熹二世祖朱廷隽、三世祖朱昭元居住的地方。朱熹两度荣归故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 熹园左倚锦屏山,右傍星江水,以朱绯塘为中心,依次建有阙里牌坊、引桂桥、尊经阁、朱家庄、紫阳书院、草堂等建筑景观,辅以水榭假山、奇花异木,一卷代山,一勺代水,可谓一座绝妙的江南园林。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园林的园景上主要是模仿自然,即用人工的力量来建造自然的景色,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境界。 而筑山,乃是造园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 明朝著名造园家计成曾在《园冶》一书中列举了园山、厅山、楼山、阁山、书房山、池山、内室山、峭壁山、山石池、金鱼缸、峰、峦、岩、洞、涧、曲水、瀑布等17种形式,总结了明代的造山技术。 熹园虽是在原址上复建而成,但却高度还原了古代园林的意蕴,完全可列入园林造山的佳作。 理水,同样是造园最主要因素之一。无论是什么类型的园林,水永远是最富有生气的因素,山无水不活,水无山不转。 公元1176年,朱熹回乡扫墓,见山旁有一泓池水,名为朱绯塘,清澈如镜,光可鉴人,顿时诗兴大发,写下了极富哲理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植物,亦是造山理池不可或缺的因素。花木犹如山峦之发,离开了花草树木的水景,定然会显得孤零无依。 熹园内不仅山环水绕,而且花木葱茏,更有一棵年逾八百的槠树,乃是朱熹47岁回家省亲祭祖时亲自种植的,为园中“资历”最老的一棵古树。 朱熹虽然已经离我们而去,但这棵代表着思乡之情的槠树,已然成长为参天大树,默默地守护着这一片天地。 既然是古典园林,自然得采用古典式建筑。木雕、砖雕、石雕恰恰是婺源三绝,同时也是徽派建筑的精粹。 从门楼到梁枋,从雕刻到墨榫,从古砖到青石板,无一不是风格独特,结构严谨,雕镂精湛,仿佛步入了一座古典建筑艺术的博物馆。 如果说建筑代表着是一本书,紫阳书院就相当于“中心思想”,为熹园注入了灵魂。 紫阳书院为古代最负盛名的书院之一,以祭祀朱子、宣扬朱熹理学思想为宗旨,读朱子之书,传文公之教,修德进业,平治天下。 紫阳书院虽然屡遭损毁,但从未一蹶不振,千磨万击还坚劲,就像朱子文化一样,福泽后世,历久弥新! 除此之外,中国古典园林还有一大特点,即是在幽静典雅当中显出物华文茂,正所谓“无文景不意,有景景不情”,书画墨迹在造园中有润饰景色,揭示意境的作用。 恰巧不巧的是,熹园不仅本身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还有一间专门的砚文化厅,将每一个朝代的砚石历史展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土特产”,歙砚位列中国四大名砚之一,一大拨文人大V纷纷手动点赞,李煜说“歙砚甲天下”,苏东坡评其“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米芾则夸“金星宋砚,其质坚丽,呵气生云,贮水不涸”。 由此可见,熹园不单单是故园重现,更是一次别具匠心的排列组合,山水、花木、建筑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并融入徽州文化、朱子文化、歙砚文化,创造出深远而富有诗意的意境,让人不觉沉醉其中,难以自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