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2月,中央电视台在该楼拍制了《神州百姓闹元宵》文艺节目;1993年4月广州电视台在该楼拍制了《客家人》专题片;1999年1月中央电视台、中国影视总公司又在该楼拍制了八集电视连续剧《嫂娘》;2000年10月,客家土楼千人茶会又在这里成功举行。其后中央电视台《第三个眼看土楼》摄制组,广东卫视台2004年春节联欢节目《外来媳妇本地郎》摄制组,中央电视台、珠江电影制片厂《等郎妹》摄制组等,纷纷前往花萼楼拍摄了专题片和电视连续剧等。
花萼楼是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座土围楼,距今已有近400年历史。围楼占地面积2300平方米,花萼楼显示了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也是世界民居建筑的一大奇观。
花萼楼将近12米高,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楼顶为木梁灰瓦。共有三环,内外环形相套,内地外高。内环为一层30个房间,二环为二层60间,外环为三层120间,共有210个房间。
走进一层的房间,首先是厅,是家里人吃饭的地方,来了客人也在这里接待。与客厅用木板隔开的是厕所,厕所上方开着个天窗,主要是用来通风和采光,而且下雨的时候,雨水从天窗流到厕所里,再从厕所里排出去。再往里是烧饭的地方。沿着楼梯上到二楼一般是家里的老人住的地方。如果家里兄弟比较多,老二或者老三结婚的时候一般都住在三层。
客家人迁自中原,花萼楼的建筑借鉴了北京四合院的建筑风格。花萼楼整个呈八卦形,只有一个门,门框是用又厚又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大门板上也都钉上了厚厚的铁皮。花萼楼的一二层不开窗,只有三层开窗,而且三楼还有枪眼,可能您会猜到了,这些门窗的设计在当时主要是为了抵御外人侵扰:“祖先们主要是为了防土匪,还有是怕宗族斗争,主要是出于自我保护的需要。”
客家民居建筑的风格和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变化,有代表性的包括了福建永定的土楼、粤东北地区的围龙屋、深圳地区的围堡。梅州大埔县的花萼楼是客家土围楼的典型代表。
嘉应大学美术系教授曹知博先生认为,闽西的土楼壮观,梅州秀美,而赣南一代的客家民居则更接近徽式建筑建筑的风格:“从它的形式感上来讲,我觉得福建的东西比较大气、壮观,因为它适合当时的政治和历史发展背景;梅州的秀美,所以这次我有一篇文章是写客家围屋的,就是早春二月的客家围屋似镶嵌在青山碧水间的一件工艺品;而赣南一代的客家建筑则更接近于徽式建筑,比较宏大,而且粗中带细。”
在大埔各村镇里,信奉的神灵各不相同,甚至有“同村不同俗”之说。而在花萼楼里,村民供奉的神灵是观音,这与花萼楼的创建者林姓第五代上祖援宇公息息有关。 传说援宇公曾在梦中受观音指点而得到3缸白银,他用此银建造了花萼楼,并把村里所有无家可归的乡邻都接到楼里来住。后来,人们为了感谢观音的恩德,就在援宇公曾寄宿的狮头山上的石洞里供奉观音神像,并于每年正月初三在花萼楼里举行祈福仪式,一直延续至今。
花萼楼坐落在粤闽边陲的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距县城45公里, 梅州市——89公里——大埔县——45公里——花萼楼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