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新加坡 citywalk | 从丹戎巴葛到牛车水 [打印本页]
作者: zzr427 时间: 2019-1-17 11:04
标题: 新加坡 citywalk | 从丹戎巴葛到牛车水
走在今日的老店屋,沿着拱廊和阶级一路慢行,一忽儿高一忽儿低,不时抬脚跨过一道道廊槛或拾级上下,短短的几步路,也许就经过高朋满座的咖啡店、昏暗狭窄的中药店、看似凌乱的五金店。。。让我们一起来一场穿梭时光的旅程吧~
穿越南洋的旧时光 | 从丹戎巴葛到牛车水
起始地铁站:
Tanjong Pagar MRT 丹戎巴葛地铁站
用时:半天,下午最好,晚上还可以在牛车水吃饭
路线:
从Tanjong Pagar MRT 出来,跟着地图,沿着Choon Guan Road 通往Tg Pagar的主路走。可是记得千万不要直接就去走主路哦,多去旁边的小路转转~ 然后回来主路后顺着South Bridge Rd就可以看到一些主要的风景啦~ 如果想吃火锅烧烤的话,转左去往Temple street和 Mosque Street,希望你会喜欢。
图片|洪荒妹-不会画画但会努力 by 洪荒妹的小闹儿
城南旧事 ——丹戎巴葛
丹戎巴葛(Tanjong Pagar)名字的由来有个小故事。据说以前海面上剑鱼伤人,渔民都愁眉苦脸,不敢出海。有个聪明的小孩想到一道妙策,以香蕉树茎筑成围栏,让剑鱼卡在篱笆上,动弹不得。剑鱼被消灭后,天下太平,渔民又可以开开心心地出海捕鱼了。为了纪念小孩的贡献,此地以丹戎巴葛命名。
地处新加坡南端的丹戎巴葛一度是“天涯海角”。丹戎(Tanjung)指的是海角,巴葛(Pagar)指的是围栏。顾名思义,丹戎巴葛是个在海角建立起来的围栏。在新加坡旧地图上,老巴刹、天福宫等老地标的前面是一片汪洋大海,而商业金融区则建在昔日的海面上。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因为广东民路的发展,也让这条路变得人声鼎沸起来。虽说跟附近广东人集聚的牛车水相近,但这条路却跟早年的广东侨民无关,而是早年由英国人调派到新加坡来负责守卫工作的印度兵的营地(Cantonment)。而如今丹戎巴葛更像个怀旧的历史保留区,古风建筑物营造出婚纱饮食一条街,翻新过的红瓦建筑呼唤起几许老房子的回忆,老人家称之为“五脚基”。
马新街屋的特色 - 五脚基
五脚基是马新街屋的特色,现代人已经很少叫“五脚基”了,而是直接叫做走廊或者骑楼。 “五脚基”之名源自英文 “five-foot way”,马来文直译为“kaki lima”,早期海峡殖民地闽南人取其音转化成“五脚基”。而实际情况是当时英殖民时期莱佛士制定街屋前的“行人道”宽度为“五尺”(five feet),并正式定下“five-foot way”之称。人们不了解英文中的“foot”和“脚”是同字不同意,于是“五脚基”这美丽的错误就延续到今天。
图片|洪荒妹-摄于Tanjong Pagar 依稀可见当年的影子 by 洪荒妹的小闹儿
最初的南方建筑,没有明显的连贯性骑楼,也没有现在人们所熟悉的五脚基,建筑外观不一致,正面建筑线前后也没有连贯,街道依然是主要的行人步道,部分建筑前虽然有半开放式的空间,却是私人空间,并非作为公共用途的走廊。为了解决这个“私人空间”的问题,1822年莱佛士在新加坡都市计划修正中,明确提出街屋预留骑楼空间的规定。“所有新建的建筑前面必须保留一个规定深度、长时间开放、连贯、具有遮蔽功能的廊道。此廊道宽5尺,不可置放私人物品。” 因为这个规划引起业主不满,于是批准业主扩建廊上部分,形成了“骑楼”。这样既能征用私人地段为公共用途,又不损及业者的土地权益,因为上面已有一层楼补了回去。算是皆大欢喜,也奠定了东南亚独有的五脚基和骑楼建筑特色。
图片|洪荒妹-摄于Tanjong Pagar 南洋风的五脚基窗户 by 洪荒妹的小闹儿
丹戎巴葛保留区 丹戎巴葛保留区位于丹戎巴葛路。来到刚整建完成的保留区内,您可以发现许多属于中国的东西如药师、茶坊、木鞋师、书法家等,约200多家的商店均重新粉饰装修,焕然一新。漫步在宽敞的街道上,明亮的色彩、古老却独特的彩砖,都使得这些颇具历史的建筑物,陈旧中焕发着一层新意。除了琳琅满目的商店,还有供应各色美食的餐厅,从印度菜、广东菜到大利菜,绝对能满足您的口腹之欲,值得 一提的是位于丹戎巴葛路和尼路交界的海鲜餐厅,这里是Jinrikisha车站的旧址,也是当时主要交通工具黄包车的总站,丹戎巴葛区内尚有许多新潮的小酒馆、卡拉OK和俱乐部。
大坡故事——牛车水
大坡是过去牛车水的别名。19世纪末,大马路出现了人力车。1930年代的大马路则是广东人金铺林立,马路两旁的屋子组构成今日的外型。多年来,牛车水是个华人和印度移民兼容并蓄的社区,现在牛车水已经成为世界闻名的唐人街,而旁边则是小印度。
19世纪末的牛车水大马路(South Bridge Road),高耸的宗教塔楼与人力车形成别具一格的风景线。摄于国家图书馆特展。
马里安曼兴都庙
目前在新加坡领取工作准证的印度客工超过十万人,占比9.2%。你经常能在在组屋区楼下看到他们打扫搬家具, 在大型活动场所清理垃圾,在船厂建筑工地搬运维修。一些勤劳的客工还会在周日晚上到组屋停车场为居民洗车,乘着夜间以劳力赚取外快。洗一辆车每月赚取$40左右,如果能够在一个停车场洗上二三十辆汽车,每个月就多了上千元的收入,可能比正业更可观。千里迢迢,离乡背井到新加坡来无非是为了求财讨生活。
1827年落成的马里安曼兴都庙(Sri Mariamman Temple)就是为了那些来自南印度纳德邦(Tamil Nadu)的社群服务。庙宇成为初临本地的移民的落脚处,并提供短期住宿,直到他们找到工作为止。这里也是本地唯一为信徒主持婚礼仪式的场所。婴儿满月时,父母亲抱着爱情结晶来到庙里,接受神灵的祝福。
泰米尔文的Mari是“雨”,Amman是“女神”,因此诸神马里安曼就是教徒信奉的雨神。在古印度这个农业社会,大家都希望风调雨顺,庄稼有好收成,因此雨神地位崇高,受到万民的敬仰。印度有超过90%国民信奉兴都教。就宗教信仰而言,女性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但是毕竟宗教与传统文化还是有一段距离。虽然印度早已有一套保护妇女儿童的法律,在一些落后的地区,妇女依旧受到歧视,法律往往只是一纸空文。改变人们根深蒂固的旧观念,其路何其漫漫。
佛牙寺
跟两百年历史的印度人宗教场所相比,2007年落成的佛牙寺龙华院显得格外新颖,也庄严宏伟多了。金碧辉煌的四楼大厅供奉着佛祖的臼齿,访客只可隔着玻璃远观。
佛牙寺供奉的是弥勒佛,也是未来佛。根据佛经记载,弥勒是继释迦牟尼之后来到人间救济众生的佛。一般见到的弥勒佛的形象量大福大,心广体胖。大肚弥勒佛是宋代才流行开来的,大肚能容天下事,提醒世人学习包容。龙华院大殿供奉的弥勒佛并不肥胖,相信现在的寺庙已经很少类似的造型了。
佛牙寺所在地是以前的死人街(沙莪巷,Sago Lane),福寿殡仪馆、郭文殡仪馆、福寿养病所、棺材店、纸扎店、香烛店林立,弥漫着尸臭味和浓浓的防腐剂的气味。白天,出殡的乐队演奏着当下最流行的乐曲;入夜,街道上塞满奔丧的人潮,麻将、鼓乐、哭嚎、诵经,上演着另一类生活交响曲;清晨,清道夫将绿宝橙汁的玻璃瓶、黑瓜子、花生壳和酸甘糖收拾干净,等待另一辆棺材车的到来。佛牙寺就座落在过去送终的地方,每天有高僧为孤魂超度,可谓功德圆满。
路过的时候,不妨找找这些壁画。左下角那张还是一个温馨的小故事呢,旧时代的时候,有些老人不识字,为了联系子女,便向写信人寻求帮助,借别人的笔写出一封思念的信。
图片|洪荒妹-摄于牛车水 by 洪荒妹的小闹儿
如果运气的话,还能坐个敞篷观光车,虽然大多数的时候都是洋人。
图片|洪荒妹-摄于牛车水 by 洪荒妹的小闹儿
然后,差不多就到傍晚啦,我们就可以约伴吃饭咯~
好啦,我的第二期就到这里吧,
陆陆续续还会有跟多的路跟你们一起走~
欢迎光临 (http://zasq.net/zasqtest/2bb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