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4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于坚新书《建水记》上市 找寻失落的古典中国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906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5 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建水记》

  云南建水城,古称临安,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县之一。该县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北岸,面积3789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彝、回、哈尼、傣、苗等民族。1988年建水被国务院批准为对外开放县,1994年列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重点风景名胜区。

  近日,由楚尘文化策划、中信出版集团发行的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2016年度杰出作家”于坚的最新力作《建水记》正式上市。这是一本关于建水古典生活、建筑、手艺的沉思录;也是著名诗人于坚追问何为“诗意地栖居”之作。

  著名诗人于坚最新力作,述说一座古城的前世今生

  于坚,当代诗人、作家和摄影、纪录片作者。20岁时开始写作。1985年与韩东等创办民间刊物《他们》。曾获鲁迅文学奖、人民文学奖、朱自清散文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16年度杰出作家”奖。诗集《0档案》获德国第十一届“感受世界”“亚非拉文学评选”第一名。主要作品有:《诗六十首》《于坚集》《印度记》《昆明记》等。现居昆明,为云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几十年间,诗人不断穿梭在建水的大街小巷,体悟建水的建筑、手艺、生活方式,查询各类古籍,最后熔铸成37篇文章、配以精挑的134张照片,述说这座古城的前世今生,探寻了建水人为何至今仍能“诗意地栖居”。

  古典世界的活化石:“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14世纪晚期,明朝廷“移中土大姓,以实云南”。二三十年间,数十万移民背井离乡,迁徙云南。这是一支由生活世界的行家里手、大师组成的队伍,他们从中原、江南带着各类种子、精致的手艺,依照宋元时形成的经典“营造法式”来建筑一个梦想中的天堂。建水城就这样诞生了。

  如今,中原大地、江南水乡早已被现代化尽数侵袭,与建水同时代兴起的古城,大都焕然一新。而它却在20世纪的城市化、大拆迁的洪流中如顽石般幸存,以致今天在中国,人们要证实曾经存在过一个“雕栏玉砌”的诗意世界,找回那些传统的建筑样式、生活方式……只有去建水。建水成了古典生活世界的活化石。

  于坚在《建水记》开篇写道,2015 年冬天,他带着比利时汉学家麦约翰来到建水。浸淫中国文化数十载的麦约翰在这里长叹:“我一辈子要找的那个中国,就在这里。”

  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中,现代人如何“诗意地栖居”?

  琢磨如何才能“充满劳绩,但还诗意的栖居”,是中国人持续数千年的功课,可以说在中国世界里,每个人都是生活家。然而在快节奏又同质化的现代世界中,人们往往难以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建水人却过着与过去大同小异的日子:汲水的、挑水的、送水的、扫落花的、做豆腐的、纳鞋底的、补衣裳的、做木工的、做凉粉的、开茶馆的、做米线的、弹棉花的、养花的、玩古董的、做陶器的、银匠、屠夫、鱼贩……洗衣的妇人也还蹲在井边,背上依然背着个娃娃。

  阅读《建水记》,可以令你跳脱出千城一面的审美疲劳,学会理解一座古城、一座建筑、一种仪式,学会如何安放、庇护人类的心灵。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5-11 22:33 , Processed in 1.790543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