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70|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看清生命的真相——访《最美的生命》作者丹真绒布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85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7 04:3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丹真绒布བསྟན་འཛིན་བཟང་པོ(又音译丁增松布),芒康色登寺寺主。四岁于色登寺出家,之后的十多年,一直在甘孜州白玉县的辽西寺佛学院松吉泽仁仁波切座下学修。2005年离开佛学院重建色登寺,2009年带领僧众建成西藏第一座大幻化网坛城,2015年又建成内供大小佛像两万多尊的大经堂。为慈悲利益更多的人,还先后建起了色登寺十明佛学院、慈善医院、养老院,为当地民众开辟了一方净土。

  《最美的生命》由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自年初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在该书中作者讲述的是藏地启迪心灵的故事,带给人智慧、温暖和力量。只要接触到丹真绒布及他的作品,就不可能不受触动和感染——没有说教,没有距离,他就像微笑着的邻家兄长,用白描的语言、舒缓的节奏、赤诚的情感,讲述着自己的人生体会与身边的人和事。虽是藏地人事,和我们的人生阅历依旧契合相应,因为生活,并没有什么例外。每一个故事,每一个人物,都在云淡风轻中告诉我们:安定满足、内心清净的人,他们,有着通透、璀璨的生命。日前,记者有幸采访到《最美的生命》一书的作者丹真绒布仁波切。

《最美的生命》,丹真绒布 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17年1月第一版。

  记者:《最美的生命》自今年年初出版发行以来,受到全国广大读者的喜爱,全国各大主流媒体也对此书进行了报道。您认为读者喜欢《最美的生命》一书的原因会是什么?

  丹真绒布仁波切:这本书是我写的,表达的是我个人的感受,至于读者是怎么想的,他们为什么会喜欢,我也说不清楚,因为每个人的理解都不同。可能是有些读者觉得自己现在的生活、所做的事、所处的位置和身份等,和书里描写的内容很相似,从而产生了共鸣;也可能有些读者对我在书里描写的人和事心生向往,而自己平时却被生活所羁绊,没能去做到这样的人和事而深有感触;或者是,有些读者在书中找到了他们想要的解决办法和答案,等等。

  从我个人来讲,我从来没有想过大家会觉得这本书写得很好,也没想过要大家看了这本书后觉得“这个活佛很厉害”、“这个活佛很有智慧”。我只是想,看过这本书如果觉得好,可能是因为书里我没有吹嘘什么,说得真诚、真实。他们正好喜欢这一点,所以也就喜欢这本书。

  记者: 《最美的生命》一书序言中有一句话:“人的本性是既没有快乐也没有痛苦的”, 这要怎么理解?

  丹真绒布仁波切:从佛教徒的角度来说,人的本性有没有快乐和痛苦,要分世俗谛和胜义谛来看。

  从世俗谛来讲,人是有快乐也有不快乐的。为什么会有快乐和不快乐?因为人有我执,有了我执就开始有分别心,有了这种分别以后就开始执着地追逐自己认为快乐的东西,想要抓住、抓紧,对认为会给自己带来不快乐的东西则千方百计的回避。

  其实这些分别、这些快乐和不快乐都只是幻觉。因为我们的执著,我们就把幻觉的东西当成了真实的东西。但问题是,你再怎么当真,它也绝不可能变成真实,都会不断变化。

  快乐是变化的,不快乐也是变化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

  到胜义谛层面,就说到人的本性上了。所谓人的本性,其实就是心的本性,而心的本性是超越一切是非、苦乐、来去等等的相对,没有快乐与不快乐的分别的。那么这个本性是不是像石头那样没有任何感觉呢?不是的。一块石头,你倒一点热水上去也好,倒一点冷水上去也好,它什么都不知道,什么感觉都没有。而人的本性,快乐和不快乐都能感知到,但是对它本身来讲,却是没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分别的。为什么?因为它知道这一切都是虚幻的,是不真实的。是凡夫把不真实执著成了真实而已,它深深地明白这点。

  和世俗谛时一样,到了胜义谛的时候,人本性上是知道什么是快乐,什么是不快乐,但却根本没有快乐和不快乐的区别。也就是说,它知道目前我们认为永恒、长久不变的东西其实都只是幻觉,它深深地明白这点。人们认为永恒不变的看法来自于人的执著,我执太强大了,就陷在了快乐和不快乐中无法自拔。但它却把我执和分别去掉了。对它来讲,什么是快乐的,什么是不快乐的,快乐的过程是什么样的,不快乐的过程又是什么样的,它根本没有这些分别,其中的原因就在于它把执著去掉了。

  这就是胜义谛里人的本性。

  我们执著的是什么?执著的是幻觉。世俗谛时压根不明白这是幻觉,而胜义谛时却知道这都只是幻觉。

  记者:您看到的这个世界都是善的一面,是您内心的真实感受还是您修行的目标?

  丹真绒布仁波切:其实大乘佛教的修行目标有很多,不单单是善。对大乘佛教的修行者来讲,“善”也是追求目标,也很重要,但最终目标则是解脱,是成佛。

  “善”是大乘佛教修行的基础,人如果没有了善的一面,就没办法学佛修行,我觉得确实是这样的。宗喀巴大师也曾经说过“心善地道亦贤善,心恶地道亦恶劣”,如果一个人内心没有善的一面,那他看到的一切都会是恶的,而一个人如果内心贤善,那他看到的一切都是善的、美的。其实,不用说佛教,即使我们这个社会,一个人如果外在上没有显现出一丁点善的一面的话,那他的亲戚朋友也都会远离他。

  记者:您说的这些很对,但是对我们这些普通人来讲似乎做不到,因为在我们的世界里,每天都要面对一些负面的东西,而且无法回避,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丹真绒布仁波切:应该在善的基础上宽容他人。你越是宽容他人,你的格局会越大,正所谓“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些负面的人和事,如果你善待,在你心上就会留下善良慈悲;如果你恶劣对待,你的心上就会留下恶业。看到一个不好的现象,如果你宽容它,没有生起嗔恨心,那这当下你心里也会是很舒服的。你越远离怨恨烦恼,就会越轻松快乐;你越是善良宽容,就越会赢得自在。

  记者:欢喜人生是一种很理想的状态,大概每个人都渴望做一个欢喜的人,但对于世俗的人来说,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那么请问仁波切: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欢喜的人?

  丹真绒布仁波切:怎么才能做一个欢喜的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觉得要有很多钱财、要拥有自己喜欢的东西才做得了欢喜的人;有些人觉得要有很大的权力才做得了欢喜的人,也有些人觉得能做一个普普通通的人就很欢喜了,有各种各样的看法。如果要我来给别人确定“一个欢喜的人”的标准,这永远也确定不了。

  我只能确定我自己怎么才能成为一个欢喜的人。我是佛教徒,我是大乘佛教的追随者,所以我不求做一个能以心换心的人,这个我还做不到,以心换心要求非常高,很不容易。但是,我至少要努力做一个能将心比心的人。如果能真正做到将心比心,体会到所有人的感受并善待他们,他们欢喜了,我也就欢喜了。我觉得这样的人生就是我喜欢的人生,我也成为了一个欢喜的人。

  记者:人,应该如何度过自己的一生?这个题目有点大,但值得我们思考和深究。请您谈谈这方面的感悟!

  丹真绒布仁波切:这个题目有点大,但很值得我们深究。

  其实,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自己还能活很久很久,希望自己活很久很久,等到有一天真面临死亡的时候都还觉得活得不够,满肚子都是遗憾,在这种心态中去世了。所以,我觉得我们现在活着时候应该尽量观修无常,明白一切都是无常的,懂得无常,体会无常,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如果真正体会到了无常,无常也是幸福的助缘,这时你就会珍惜当下的人生,珍惜生命,就会过得很幸福。

  记者: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我们该怎么看清生命的真相?

  丹真绒布仁波切:现在大家一般都认为只要人生快快乐乐就行了,觉得人生和生命的真相也就那样,能这样,生命就过得很好很有意义了。有些人觉得官位很重要,爸爸是当官的,那自己将来也要当官。看到别人当官,幻想要是坐在那个位置的是自己该有多好;也有些人觉得赚到很多钱,自己想要的东西都能得到满足,这样的人生才是好的人生。其实,这些都不是人生和生命的真相,都只是生命中的过眼云烟,是不断变化的,它们在带来短暂快乐的同时也会给带来痛苦。

  其实,人生还有另一条路,就是修习佛法、追求解脱。学佛最重要的是明白真理,或者说明白本性,这才是生命的真相。

  但这并不是说明白了真理和本性以后,要排斥结婚、生子、工作等。普通的生活是世间人需要的,学佛了也还需要,但在这些的基础上我们还应力求明白真理、证悟真理。

  人明白了真理、证悟了真理后会怎么样呢?这时候你就会知道,人越接近真理就越会开启智慧,越开启智慧人的心理就越健康。怎么个健康?人生中有很多东西是我们再怎么努力求也求不到的,而有些东西我们根本不想要,却偏偏会降临,有的东西我们希望它能早点离开自己却根本无法摆脱,还有些东西我们害怕它会失去希望能永远存在,却怎么也无法留存。遇到这些,我们都会很烦躁很痛苦,而当我们真正明白了真理、开启了智慧以后,就会明白:一切本来无常。花开花谢、去留得失都很自然,什么是终究会离去的,什么是能真正拥有的,心中了然。到这个时候,也就不再那么痛苦了,会活得很开心。

  飞蛾认为火很美,很喜欢,就飞扑过去,结果被悲惨地烧死。在飞往火里的过程中,飞蛾认为非常舒服非常快乐,但如果它知道飞过去的结果是悲惨死去,相信它就不会扑火了。我们现在就像一只飞蛾。开启智慧了以后就会知道,我们过去都在像飞蛾扑火一样心甘情愿飞往剧烈的痛苦而不自知。

  因此,我们现在需要一条新的路,通往生命的真相。那哪里才有这样一条新的路呢?这只有佛教徒、追随佛陀的人才会知道,也就是明白佛所讲的真理。

  记者:是不是说你认为我们所寻求的东西最后都会离我们而去,这就是生命的真相?

  丹真绒布上师:也不是。我们自认为我们所追求的世间生活中的种种就是人生和生命的真相,以为生命也就那样,其实,这只是你个人的想象和暂时的认识而已。等我们的生命走到尽头时你就知道,我们在这个世间所追求的一切都是毫无意义的。

  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就是前面讲的真正的真理,也就是明白我们心的本性。关于生命真相的真理,只有佛告诉了我们,只有佛教里面才有答案。

  佛告诉我们,人有两个东西,一种是无明,一种是执著,它们障碍了我们认识生命的真相,让我们无法认识到心性的真理。

  什么样是执著?认为这个漂亮,那个不漂亮,想要漂亮的,不想要不漂亮的,想要好听的,不想要不好听的,“我”想要这个想要那个,认为某某东西是“我的”,永远都是“我的”,如此等等,这就是执著。

  人为什么会执著?因为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因为在无明中,无明盖住了我们的智慧。比如太阳很大很耀眼的时候,你带上一副墨镜,被镜片遮挡后,本来很亮很白的光就变暗变柔和了。但问题是,你要是认为这个光本来就是暗的柔和的,执著于它,就错了,其实把墨镜去掉后就会发现太阳光本来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有了无明,就认为世间的种种显现都是真的,永恒的,不知道这一切都是无常的,幻觉性的。可以说无明覆盖了我们的本性,然后产生了执著,开始认为某某东西某某人永远是“我的”。

  但是人在走到生命尽头的时候就会知道,这些都不是永恒的也不是自己的,都会离开我们。佛教告诉我们,要提前开始去对治无明执著,好好训练,明白自己的本性,证悟自己的本性。

  记者:我们怎么样才能知道这个真相?

  丹真绒布上师:生命的真相是佛发现的,他告诉我们所有人最后都要离开这个世界。但是,佛也没有说我们不能过世间生活、不能工作赚钱,佛没有排斥这些,他只是告诫我们,在追求世间生活的过程中,不能把它当真,不能过度,不能执著。得到的时候不要欣喜若狂,失去的时候也不必痛苦万分。

  财富、名声等大家追求的东西,它们的本质究竟是什么?用钱来打比方的话,如果单纯去看钱这个东西,它美吗?不美。丑吗?也不丑。好吗?谈不上好。坏吗?也不坏。可是为什么说“金钱是万恶之源”呢?那是因为大家把人的贪婪导致的罪恶归结到钱上面去了。所以,其实这不是钱本身的问题,而是用钱的人的问题,如果用钱的人不执著,钱也是挺好的。

  那明白了真理以后,我们一点都不能追求世间的东西吗?也可以追求,但是不能执著于它们。不执著以后你就会活得很轻松,活得很快乐,活得很幸福,到生命最后走的时候也不会那么遗憾。

  记者:您在书中多次提到母亲对您的影响,而我的问题是:如何理解父亲在我们生命中的角色和作用?

  丹真绒布上师:我提到母亲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原因是:很多人都是这样的,母亲去世以后,我们才知道她对我们的好、对我们的恩德,而她活着的时候大家都不好好珍惜。当我们知道了母亲的好的时候,却再也见不到她了,除了思念以外,还能做什么呢?所以,我想从另一个角度替天下的母亲们告诉大家,母亲曾经对我们悉心教育,百般呵护,对我们恩重如山,影响深远。而父亲也同样如此。对我来讲,父亲还活着,那我就要对他更好,不能再像以前漫不经心地对待母亲那样了。

  另一个原因,父母对孩子的培养和教育都是希望孩子变得更好,而不是让孩子变得更差。但是,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却慢慢忘记了他们的教诲,慢慢变了。父母就是我们自己的佛菩萨,我们应该要记得父母的恩德!

  记者:您说到父母是自己的佛菩萨,给过自己很多好的教育,那在您的生命里,母亲和父亲,您觉得谁给您的影响更大?

  丹真绒布仁波切:我想说的是,母亲对我的教育其实也来自于父亲,我的母亲非常好,而我的父亲更好。母亲教给我那么多好的东西,我时时刻刻都会想起这些,所以我把母亲当做自己的佛菩萨一样来对待。但这一切又来自于哪里呢?来自于父亲,因为有了父亲对我母亲的爱和支持,母亲才能给予我所有。

  记者:那么,您从父亲身上或者从父亲对您的教育里学到了什么?父亲在您生命里又起到了什么作用?

  丹真绒布仁波切:母亲给了我好的教育,而父亲在背后给了我坚强的支持。我母亲一生忙碌,生孩子、带孩子、做家务,如果没有父亲对母亲的支持,我们又怎能得到这么好的教育?这一切,都是因为父亲给了母亲非常强大的动力。

  去寺庙这件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也是母亲帮助我确定下来的。母亲可以舍得、放下,而这种“舍得”和“放下”正是父亲给的。对我来讲,我和母亲学习佛法能有这么大的动力,我们对这个寺庙的信心以及我人生中的那些坚强,都是父亲给的,所以,我觉得父亲非常伟大。

  我在书里写到的母亲给予我的好的教育和那么好的东西,这些都饱含了父亲的爱。父亲给了我勇敢,母亲给了我慈祥和宽容。正因为父亲勇敢、慈祥、宽容,我母亲才能给予我那么多。有了足够的柴,才能生火,有了火就会有温暖。所有这一切,既来自于母亲,也来自于父亲。

  记者:您是“80后”,您对这一代同龄人有何人生建议?

  丹真绒布仁波切:我没什么建议。我的修行不好,学习也不好,也没做什么伟大的事情,自己都没做好,又怎么给别人建议呢?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僧人,如果要对80后或者活佛、仁波切、出家人提建议,这太不合适、太不恭敬、太不配了,但对于跟我修行、发心、能力等一样的人,谈一谈我的想法还勉强可以。

  我只简单说两点。

  第一,如果我们学了一点点佛法、做了一点点弘扬佛法或者对他人有帮助的事,在别人对我们表示恭敬、赞叹和尊重的时候,希望大家千万不要生起傲慢心。过去我们伟大的龙钦巴大师、麦彭仁波切、宗喀巴大师和萨迦班智达大师等等做的比我们多得多,但他们也从来没有过傲慢,我们只做了那么一点点,更不应该有傲慢心。

  第二,当我们度化众生或者利益他人遇到坎坷和障碍时,我们心里就会害怕,担心做不好,担心没有这个能力,尤其在物质条件、语言文字等能力的各方面都不太具备的时候,其实,困难再大,即使到了山穷水尽的时候,我们也不要担心害怕,更不应该失望、绝望。为什么?因为我们都是学习大乘佛教的人,都是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应该像大乘佛教里的地藏王菩萨那样“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应该要有这样的大发心和大愿力。大乘佛教的修行者度化众生,就像勇敢的父亲去战场上救自己的孩子那样毅然决然,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发心。有这样的发心,我们能走到哪里,能做到什么程度,这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看有没有这种发心。

  记者:其实,80后里,像您那样出家的人非常少,那面对所有80后,您有什么建议呢?

  丹真绒布仁波切:对于80后的在家人,谈谈我的想法大概也可以吧。

  我发现,我们很多80后年轻人觉得自己这一代人思想很开放,很活跃,但和90后相比又觉得自己思想跟不上,因此努力追赶,却往往跟不上,这时候就很有压力。我认为,你本来就是80后,没必要去这样紧跟90后,没必要各方面都去学他们。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短处,我们要知道自己的长处和优点,这些是别人无法做到的或者无法做好的,所以没必要这样给自己增添烦恼。如果拿别人的优点和自己的短处相比,只会给自己带来压力和痛苦。

  就拿孝顺父母来说,我相信古代人的孝顺和80后肯定不一样,而90后和80后对孝顺父母的看法和做法也不一样。从传统文化来讲,80后一般懂得更多一些,90后懂得相对较少。所以,80后保持自己原来的状态我觉得就好。

  是怎么样就怎么样,没必要做这样那样的比较。对于70后和90后来说,80后在中间,我们有很多方面比不过70后的人,也有很多方面比不过90后的人,这些都是有的,但是我觉得我们也有我们的长处和优点,是吧。想跟他们一样,你就会很累,很有压力,很痛苦。

  第二是要懂得尊重他人。尊重别人,最后真正赢的却是自己。对领导也好,老板也好,父母也好,朋友也好,对身边的所有人,你都要尊重,这样,最后对谁最有利、真正赢的会是谁?还是自己。那对于90后,该怎么去面对他们呢?尊重他们就好了。其实不光是对90后,对于70后,也要尊重他们。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0 20:53 , Processed in 0.818653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