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9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朕就是这样汉子!”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91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12-13 03:2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朕就是这样汉子!”雍正到底是不是篡位?

2017年12月07日 10:21:40
来源:凤凰读书 作者:林乾








41人参与 25评论



****

雍正上位之谜
林乾

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十三日,拥有雄才大略的康熙帝经过69个春秋后在畅春园寝宫去世。他留下了150多个儿孙,也留下了一片大好江山,更留下了他生前最担心也是最严峻的问题:谁来继承皇位?这个问题的答案,他生前没有明说,只是对大臣们说:
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致贻累于尔诸臣也。--《清世宗实录》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朕去世后,一定为你们选一位可以托付的人做皇帝,这个皇帝一定让你们倾心拥戴,心悦诚服,肯定不会留下后患。
对于皇位继承人,朝臣们多有猜测,但超乎所有人意料的是,这个"坚固可托"的人,竟然是四阿哥雍亲王胤禛。这一结果好像也在胤禛的意料之外,因此当步军统领隆科多转述大行皇帝遗命时,45岁的雍亲王,竟然"闻之惊恸,昏仆于地"。雍正后来说:
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之后,方宣旨于朕。--《上谕内阁》
这是说,他从来没有想过当皇帝,也不愿意当这个苦差事,如果他早知道,说不准会把皇位让出来。
那么,康熙去世的当天,究竟发生了什么?康熙是如何传位的?
围绕雍正即位,主要有三大疑点:康熙怎么传的位?有没有遗诏?遗诏有没有被篡改?因为这三个疑点都没有弄清楚,所以雍正即位也就成了谜案。

***
康熙如何传位

雍正即位之初,很多人都怀疑他得位不正。因为这一结果,不是康熙亲口所讲,而是隆科多"转述"的。据雍正自己回忆:
十一月十三日那一天,父皇派人把我从南郊斋所召回。我到畅春园之前,父皇命七位皇子还有尚书隆科多至御榻前,宣谕说:
皇四子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即皇帝位。--《大义觉迷录》
意思是说:皇四子出身贵重,特别像朕,一定担得了皇位,命接替朕即皇帝位。
雍正说,跟隆科多一起听旨的还有七位皇子,寝宫外面还有四位皇子在守候。我们看一下这11位皇子。
在御前听旨的七位皇子是:
皇三子:允祉
皇七子:允祐
皇八子:允禩
皇九子:允禟
皇十子:允䄉
皇十二子:允祹
皇十三子:允祥
在寝宫外守候的四位皇子是:
皇十五子:允禑
皇十六子:允禄
皇十七子:允礼
皇二十子:允祎
等胤禛进寝宫问安,康熙告诉他病情越来越重的原因,胤禛含泪劝慰。当天夜里戌时,也就是晚上9点,康熙去世。胤禛哀恸号呼,实不欲生。这时,隆科多乃述康熙遗诏,胤禛闻之惊恸,昏仆于地。
这是当日的情形。
以上雍正的回忆,是雍正于雍正七年为驳斥曾静"策反书"中关于他得位不正的言论而发布的上谕,收录到《大义觉迷录》一书的卷首。而这部书不但被广泛刊刻,颁发到全国各府州县,而且雍正还要求读书士子和普通百姓学习、宣讲。
****
两年之后,即雍正九年底,由张廷玉主持编纂的《清圣祖实录》修成,里面有关传位给雍正的记载,与上面雍正的回忆完全相同,只是增加了"是日,皇四子胤禛三次进见问安"一句。
这是官方《实录》,也是传位给雍正的"权威"记录。
但上述情节显然漏洞百出,我们来看看它的漏洞在哪里。
第一,传位不当面说。康熙凌晨病重,急召在南郊斋所的雍亲王进宫,就是清楚自己大病不起。而传位是天大的事,在胤禛到达之前,康熙已向七位皇子还有隆科多宣布传位给雍亲王,但雍亲王进宫后,康熙当时口语便利,头脑清楚,为什么不当面向雍正表示付托之意,却只告诉他病情所以日重的话?
第二,康熙有时间说。胤禛当天中午进宫,随后又三五次进宫,康熙晚上去世,这说明康熙有充足的时间亲口告诉他,自己做出的传位决定。如果说为了保密,但都已经向七位皇子、隆科多宣布,还有什么密可保?更何况,此时根本不需要保密,而是要诏告天下,以示大位有属,才能避免诸皇子兵戈相向。
第三,旁人为何不说?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经得知传位给胤禛,为什么当胤禛到来时,以及在与胤禛共同守候康熙的十个小时里,他们没有任何反应?他们是没有时间、机会吗?显然不是。
第四,传位为何死后宣布?既然七位皇子、隆科多已经于胤禛到来前,即十点前听到传位谕旨,为什么不在康熙清醒,乃至弥留之际宣布,这样也便于胤禛向父皇叩谢隆恩,而偏偏要等到康熙死后才宣布?
总之,从康熙宣布传位的寅刻,到他去世的戌刻,其间有十六个小时,历经八个时辰,大宝归属早已传遍宫廷内外,即便以胤禛到达寝宫,到康熙去世算来,也有五个时辰十个小时之久,胤禛绝对不可能在康熙去世之后,由隆科多传皇帝遗诏,才知道大宝归己,而且表现出惊骇欲绝的样子。这与逻辑、情理,特别是康熙做事的一贯风格,都大相背离。
***
按照学术界的研究,所谓七位皇子与隆科多一起听旨的情节,是雍正伪造的。因为雍正亲自操刀撰写的《大义觉迷录》成书在前,并且家喻户晓,而《清圣祖实录》成书在后,后书不能否定前书,所以编写《实录》者根据颁发到全国各府州县的《大义觉迷录》一书,斟酌情节,编到《实录》里,但这并不是康熙临终时的真实情形。
能够证明雍正伪造传位现场的还有一个人,就是雍正所说的在寝宫外守候的允礼。允礼是康熙的十七阿哥,出生于康熙三十六年,时年25岁。而证明允礼不在现场的不是别人,正是雍正自己。
康熙去世的当天晚上,十七阿哥允礼在紫禁城大内值班,得悉父皇去世,立即骑马奔往畅春园。他到西直门大街时,正好遇到警跸御道的步军统领隆科多。两人相遇,隆科多告诉他,康熙指定皇四子雍亲王胤禛继承皇位。胤禛即位这个消息犹如晴天霹雳,允礼听到后神色乖张,像疯了一样,立即调转马头,奔回自己的府邸,既不奔丧,也不在紫禁城迎候父皇的灵柩。
允礼对于父皇去世不感到震惊,而当他听说四阿哥即位时,好像疯了一样。这种反应不是他个人的,而带有普遍性。
****
九阿哥允禟向来直爽。得知即位的是胤禛,他突然跑到四阿哥的面前,极其傲慢无礼,对坐箕踞,故意向胤禛示威,表现出根本没把这个继承人放在眼里的样子。雍正后来回忆说,"其意大不可测",如果不是朕镇定隐忍,肯定会激成事端。同一时间,八阿哥允禩与三阿哥允祉得知胤禛即位后,在院里密语多时,一直到深夜,商量对策。
以上通过雍正所说的康熙去世当天,几位皇子得知传位给他的过激反应,不外乎说明两点:第一,所有人都感到非常意外;第二,众人素知胤禛狡诈严刻,他将威胁到自己的性命。
到了乾隆时期,弘历也觉得七皇子面聆遗诏难以令人信服,因而在述及传位时改变了说法:圣祖大渐,授位皇考,其时系内大臣隆科多宣传顾命。
****
有没有遗诏
事实上,雍正本人关于康熙传位的说法就自相矛盾。雍正元年八月十七日,雍正帝在乾清宫西暖阁谕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谈到自己即位时说,圣祖命朕缵承统绪,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于"仓卒之间一言而定大计"。雍正二年正月初八日,宗室赖实奏报康熙帝驾崩之时有人胡乱议论,雍正帝朱批:"朕本身有过错,圣祖皇父误将我登此极……诚然朕之所为,倚朕之皇父饬交之大业,不被玷辱,能对国家万民有利……朕若为私恩私仇,耿耿于怀,朕之神圣皇父亦为何准朕登极?"雍正在密折上的朱批,可能反映当时的一部分实情。而"圣祖皇父误将我登此极",又大费斟酌。雍正五年十月,群臣定隆科多41款重罪,并判其死刑时,雍正专门讲到应该减轻处罚的一个理由:大臣之内承旨者,唯隆科多一人。
在《清世宗实录》中,传位情节更加"丰富"。康熙去世后,皇四子胤禛捶胸顿足,痛不欲生。尚书隆科多对他说:"大行皇帝定把大清江山托付给您,应该先定大事,方可办理一切丧仪。"胤禛闻言,恸哭仆地,良久乃起,至御榻前亲自为圣祖更衣,为父皇穿上孝庄太皇太后当年亲自缝制赐给康熙帝的御服。
这边诸王大臣在一起商议殡殓大礼,一致认为应该奉大行皇帝回乾清宫。于是胤禛命七阿哥允祐守卫畅春园,所有人不得进入。又派十二阿哥允祹至乾清宫敷设灵堂。十六阿哥允禄、五阿哥允祺的长子弘升负责守护宫廷。十三阿哥允祥、尚书隆科多准备仪卫,清理御道。
一切安排妥当后,胤禛亲自把大行皇帝安奉到黄舆上,想徒步扶辇随行。诸王大臣劝道:"大行皇帝付托至重,神器攸归,当此深夜,执事繁杂,请上前导以行。"胤禛乃在前引导,一路上哭不停声,至隆宗门,跪接黄舆,亲扶而入,安奉大行皇帝于乾清宫。
次日,即十四日,王公大臣、公主、王妃等参加大行皇帝大殓。
***
两天后,康熙帝的灵柩移到景山寿皇殿。十六日,在举国悲痛中,大行皇帝的遗诏颁行天下。因为康熙帝在五年前详细评价了自己的平生所为,并说"如有遗诏,无非此言",因而此次盖棺定论的遗诏,整体上遵循了五年前的"基调"。遗诏主要讲了三个问题。
第一,评价康熙作为皇帝一生的作为。康熙回顾自己执掌大清国六十一年,做到了八个字:敬天法祖、勤政爱民。自即位以来,为海宇升平,人民乐业,小心敬慎,夙夜不遑,数十年如一日,这岂能是劳苦二字所能概括?而自己基本做到了"保邦于未危、致治于未乱,为久远之国计"。
第二,作为个人,堪称"五福"俱全。"遗诏"特别提出《尚书·洪范》中的"五福"标准:
一是寿,即长寿。
二是富,即富有。
三是康宁,即健康没有疾病。
四是攸好德,即修德。
五是考终命,即尽享天年,长寿而亡。
这五项"标准"同时达到,委实很难。但遗诏说,朕寿登古稀,富有天下,子孙一百五十余人,身体一向健康,从不知疾病二字。年力盛时,能弯十五力弓、发十三把箭,用兵临戎之事,皆所优为。朕虽贵为天子,但平生没有妄杀一人,现在天下安乐,朕的福分可以说很厚了。五福中"考终"最难,而帝王之家又难上加难。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隋文帝亦开创之主,不能预知其子炀帝之恶,卒至不克令终:皆由辨之不早也。朕得天下人爱戴,虽以寿终,朕也高兴。
第三,对皇位继承人的安排。遗诏的最后部分再次强调: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着继朕登基,即皇帝位。
在颁布遗诏前后,还出现两件令人诧异的事,也说明这一过程有些"异常"。

预知后续如何,请关注凤凰读书公众号(ifengbook)在凤凰读书微店里购买《雍正十三年——一个平凡皇子的逆袭》这本书喔!!
《雍正十三年》(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专家林乾解读,《百家讲坛》热播。雍正朱批奏折原件等罕见史料重磅呈现,依托更新更全且无删改的史料,重构“逆袭皇子”内心世界,还原被误读的雍正)
作者:林乾
页数:408
出版时间:2017年11月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内容简介】
1722年,康熙突然逝世。既无赫赫战功,又无朝野拥戴,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皇四子雍亲王出人意料地从康熙生前看似精巧的皇位传承安排中突围而出,在一片质疑声中迅速登极。随后他为父皇办了一场前所未闻的葬礼,而自己的登基仪式却办得草率至极,还反复上演“让位”闹剧……所有的反常之举似乎都在暗示着什么。他难道真的弑父?经历康熙61年盛世的清王朝此时积弊重重,惩贪反腐、整顿吏治势在必行,但继位之谜未解,朝野上下反对力量遍布,雍正将如何突围,破旧立新?
“朕就是这样汉子!”硬汉皇帝雍正统治清王朝仅十三年,可如果没有雍正这十三年的“破”与“立”,乾隆是否还能开启新一代盛世?
知名清史专家林乾老师央视《百家讲坛》开讲“雍正十三年”,依托比以往更为全面且未经删改的一手史料,尤其是雍正君臣间的往来密折和朱批,在历史的蛛丝马迹里为我们“复盘”了这段谜团重重的历史:盘根错节的权力角逐、生死转念间的皇位继承、步步惊心的抉择、人心的幽暗与玄机……读来跌宕起伏,发人深省。
【作者简介】
林乾,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典志组专家,曾国藩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律史学会理事。现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政法大学法律史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雍正十三年”。著有《康熙惩抑朋党与清代极权政治》《清通鉴·康熙朝》《中国司法制度史》《雍正十三年》等。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6 04:38 , Processed in 1.666619 second(s), 4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