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9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那年 那信》:通过每个故事细节 感受家教家风传承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893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7-5 0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法制晚报讯(记者王磊)昨天下午,著名主持人敬一丹新书《那年那信》分享会在北京大学举行。活动由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电视研究中心主任俞虹主持,陈小川、白岩松、朱军等作为访谈嘉宾出席。
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
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
2015年,敬一丹以一部《我遇到你》为职业生涯做了一个小结,书中回顾央视27年心路历程,引起广泛关注。三年之后,其新作《那年那信》跨越68年时光,浓缩1700封珍藏家书,承载了五代人的痕迹,是一部“家世”式的成长记录。
全书共30个篇章,作者以“信中信”的方式与四世同堂大家庭的后代交流,引出信的故事。从1950年的情书,到2018年的“微信控”,不同年代的气息渗透其中。在作者看来,这些信里记录的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故事,代代都有故事,家家都有故事,千家万户的故事就像一块块小拼图,拼出了不同年代的世间图景。
这是一部关于家、关于记忆、关于回望的作品,在行文之中,敬一丹保持着一个媒体人冷静客观的风格,她说:记忆是一个人的本能,记录是媒体人的自觉,而纪念体现了代际的传承。敬一丹以平实、沉静的文字,与读者分享着这一切。正是这种独特的风格,让读者从中看到的不只是别人的记忆,不同的人能读出属于自己的不同心境和心得。而书中所引用的信件,除了作为记录记忆的载体,其文字也具有相当的可读性。
读者翻开《那年那信》,发现这是一本图文并茂的书,书中38幅插图清新传神,描绘出生动情景,插图作者李小梅与敬一丹同龄同学同宿舍,两人的默契体现在文图之间。
通过每个故事细节
感受家教家风传承
分享会上,敬一丹看图讲故事:“那时候我13岁,父母去外地干校,我管家,经常给弟弟们补衣服。那天妈妈临时从外地回家,她在厨房忙活,我和以前一样,在缝纫机前给弟弟们补裤子……缝纫机针穿透了我的食指……这时妈并没有安抚我,而是大声喊来两个弟弟:你俩记住,你二姐给你们补衣服,手指都扎穿了。她也不是大人,她才比大弟大三岁,她替妈妈爸爸照顾你们……假如当年我妈把我抱怀里安慰,我立即就会哭,就会委屈,会觉得自己弱,可怜自己。而妈妈当时的做法让我不委屈,而是唤起了积极心态……”《那年那信》通过一个个细节让人感受到家教家风的传承。
一部好的作品,就是这样,有人从中看到了历史,有人从中看到了将来,有人从中看到了温情悲喜,有人从中看到了家教家风传承。就像敬一丹父母所说:“我们想象,面对这些信,年长的读者会觉得熟悉,儿女的同龄人会有共鸣。年轻人呢?如果他们能从中看到一代一代的来路,我们就很欣慰了。”
在分享会上,50后、60后嘉宾们为青年读者提供了与信相关的丰富的历史背景,而90后学生回望过去的岁月也有了新的视角。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28 08:52 , Processed in 1.375363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