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67|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鲁院之约》:不变的初心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原创版主 - 原创版主

 成长值: 33810

灰铜v1_05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绿铜v3_05绿银v3_05红铜v1_05紫银v2_05

 楼主| 发表于 2018-3-19 03: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

个头不高,一双纯净的大眼睛,未说两句话,便是爽朗的笑声。

2014年9月,旷胡兰,一位纯朴的江西姑娘,从江西大山来到了鲁院课堂。

正是北京最美的季节,天蓝得出奇,云白得透明,她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公安作家,组成了鲁23这个集体。

一色的浅蓝上衣、深蓝领带,替代了这里往常的五颜六色;严整的仪态,令人为之一震。

转眼就是三年过去了,一本寄自井冈山下的散文集《鲁院之约》带来了胡兰的消息。

(二)

读胡兰的散文,从三个维度可清晰读到她纯粹的心迹。

在时间维度上,她的笔描绘出历史苍远的辙印。她探访古庐陵,寻访净居寺,瞻仰古南塔,寻踪杨万里,放情古青原台,感悟阳明书院、复真书院,用心感受从遥远光阴里走来,走过迷茫岁月,走过无尽沧桑,走过兵燹硝烟,依旧屹立于吉安土地上的历史古迹。面对包容丰富历史含量的文化载体,她沉浸其间,含英咀华,力图从文化遗迹中探寻传统文化精神的真谛,还原重建历史事件的文化记忆,并用蕴涵丰富的“过去”来表现“现在”,抵达“未来”。

在空间维度上,大地是她的纸笺。她深情凝望阳光下宏阔而沉静的赣江,那闪耀着金色或银色的波光,穿梭往来的船只,晃动的渔夫身影,使她充满深深的依恋和感谢。她回到养育她的柘水河源头,河里黝黑或洁白的巨石,雄伟而绿意盎然的大坝,令她回想起山乡执教的美好时光和甜蜜的乡村爱情……她始终把目光紧紧注视着她的心灵圣地——吉安,并通过它来透视外面的世界。在她的散文里既展出了一个自由古朴、静穆和谐、山水相依、天人合一的世界,又呈现了既艰苦又美好、既悲切又神奇的生活状态。无论说历史、讲传说、写宗教,还是绘风情、记民事、谈哀乐,她不仅多角度描写这块土地上的文化风貌,绘就独特的人文景观,而且在其中寄寓了对故土生活的流连,对乡土风物的沉浸,对唤醒地域文化活力的憧憬。

在心间维度上,她的散文总是直指内心,或畅达,或沉郁,或朴质,或轻灵,随情任意表达。正像朱光潜所说,“我常觉得文章,最上乘的是自言自语”;李广田所言,“写散文,实在很近于自己在心里说自家事,或对着自己人说人家的事情一样,常是随随便便,并不怎么装模作样。”胡兰的散文采用的大多是沉思、独语、倾诉的叙述方式,那里面呈现的是叙述者“我”对自己的“自言自语”,是坦诚的“我”、无碍的“我”、去除遮蔽的真实的“我”。那独白与倾诉,是一颗纯净的心魂与读者的对话,与自我的对话,也是与大千世界的对话。

(三)

胡兰有一颗真纯的文心。

她本是一个出生成长于偏远乡村贫寒农家的女子,父母带着她们兄妹八人度过贫苦难挨的日子。八岁半,她才入小学读书。二年级时,学习了《刘胡兰》这篇课文后,一种英雄情结在她心里萌发,竟自作主张,将名字改为胡兰。三年级时,又因为亲眼目睹老师严重体罚学生,心中萌生了长大当一名好老师的想法。1984年,初中毕业,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师范学校。三年后,她在毕业分配志愿表上,填写了一个更偏远贫穷的山乡的名字,从此在那个仅有六千人的山乡工作了四年。后进入公安系统,在交警部门工作。

对文字,她内心有着深切的热爱。在那些孤独的夜晚,静静的日子,她回望过往生活,专注于内心感受,总想用手中的笔,抒写对生命、对生活的感悟与思考。她认为,人的一生,从婴幼儿至童年、青年、中年,乃至老年,总是逃不过生命的定律,或许也逃不过生而为人的各种难以预料的波折,不管是顺利还是曲折,是坦途还是坎坷,漫漫人生,每一个阶段,在心灵深处,应该默默为自己点燃一盏灯火,照亮前行的路,使身心有所系,灵魂有所依,内心为之安宁与祥和。她说:“一个人活在世间数十年,或喜或忧,或爱或痛,或鲜花,或荆棘,或艳阳,或阴霾,诸多的遭遇和心灵的感受,总会给我们的生活和心理带来一定的影响。我觉得,每一个生命个体,在世间诸多遭遇面前,不管是坚强还是脆弱,总要有一种精神,来支撑自己。”而阅读和写作,便是她找到的促进心灵成长、构建精神家园的最好方式。

最感人的是她倾听内心呼唤的那些文字。爱人在外地工作,她独自艰辛拉扯孩子生活,那柔弱而坚强的心音,令人为之震颤。《我的农民二哥》《三哥与我》等篇什,则以近乎原生态的笔触,写出了两个哥哥的人生和命运。米兰·昆德拉说:“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是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胡兰正是选择了生命之“重”、人生之“重”、生活之“重”。她以深切之笔,深情关注身边人的生存之难、生活之苦、生命之曲,进而呈现和泣血讴歌大地上的苦难生命。但她并不一味沉浸苦难,而是将笔“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加缪语),建构有未来有亮色的生命哲学。

没有污染,没有铜臭,没有功利。文学于她,乃是生命的实现形式,人生纯净的表达。

(四)

胡兰将在鲁院学习的日子命名为“生命最美时光”,并将新书取名《鲁院之约》。她说:“今生能进入鲁迅文学院,是我人生的惊喜,更是莫大的荣幸,这将成为我终生的力量和航向。”作为曾经担任鲁院常务副院长的我,为之感动。鲁院真的不应辜负胡兰这样的作家学员的挚爱和期待!

“我越来越觉得,文学是一项艰难的事业。但是,既然选择,又是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一定会努力坚持,不管结果如何。”

“对于文学,今后的路还很长,也必定会走得更艰难。而我,始终愿意以不变的初心,继续努力追寻。”

这么纯朴,这么坚定,这么执着。

相信你,胡兰!

(本文系旷胡兰散文集《鲁院之约》序言)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4-18 20:02 , Processed in 1.828445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