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关,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 提到阳关,大概没有人不会想起唐朝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著名的古琴曲《阳关三叠》,即是根据王维这首名诗谱曲而来。
“一带一路”活动于2017年8月20日来到阳关。虽然是现代,但来到阳关,看周边广袤的荒原,笔记依然感受到了“西出阳关无故人”震憾! “西出阳关”到底是什么意思?一直被简单理解为友人走出了阳关——从西面出去,这也是流行的理解,是强烈而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现。但有人另有理解,认为是诗人的友人在关外凯旋而归时离开了阳关,渭城仍在东,阳关仍在西,应该是谓“西面出来”。实际上,这两种理解都应非诗人的深度本意,这里的“春风”暗指皇恩,整句诗表达的是朝廷忘记对守疆战士的关心,是对君王失望心情的艺术化表述。
(阳关,复建) 为什么叫“阳关”?原来是比照玉门关而得名——位于玉门关之南,南阳北阴,故名。阳关具体地理位置在玉门关南面80余公理处,设关年代稍晚于玉门关。阳关建设以后,和玉门关起,汉朝把古丝绸之路和西域牢牢地控制了。 阳关的地理位置比玉门关更为重要,与玉门关一样,被称为古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从丝绸之路南道出西域,进中原,必经阳关。
(玉门关遗址) 宋元以后,因中原与西方的陆路交通衰落,阳关遂废圮。经现代考古考证,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70余公里处、一个叫“古董滩”的附近。 古董滩是现代人叫出来的,这个地方每当风沙过后,便有铜箭头、古币、石磨、陶盅等汉晋时期的遗物暴露出来,古董很多,古董滩就这么叫出来的。
(阳关汉代烽火台) 这些古董的出土,说明阳关在古代的重要和繁荣。而在古董滩附近,有一座被当地人称为“墩墩山”的山头上,尚有西汉建设的烽火台(烽燧),虽然已坍塌残破,但根基和半截墙身依然不倒。 汉朝时,西出阳关后,沿着当时尚有水源的罗布泊北岸,可以到达著名的西域古国楼兰,一直北行与古丝绸之路北道相接;或从罗布泊南岸西行,再沿昆仑山北麓西行,可到且末、精绝、于阗等国。
(楼兰古代遗址) 最后与丝绸之路北道相会,进入丝绸之路西段。这条路当年是官马大道,相当于现代的国道,古称“阳关大道”。俗话所谓“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中的“阳关道”,即指这条路。 汉武帝时代,阳关的地位很高,曾在附近置龙勒县,县治所离阳关不远。这里的“洼洼池”(今敦煌南湖)曾出良种马“天马”,称是“太一神”所赐。 汉武帝还特地赋《天马歌》:“太一兮天马下,小赤汗兮沫流赭……”从汉武帝赋中所言来后,这所谓“天马”,就是俗称的“汗血宝马”。
(汗血宝马) 说到汉武帝所得的“天马”,这里有一段故事。当时,有一位被贬到阳关、名叫暴利长的小官,长年在阳关附近的洼洼池放马。他常见有野马来池边饮水,暴利长设法套住了一匹野马,谎称是天一神所赐,献给汉武帝。 《汉书》原文是这记载的:“南阳新野有暴利长,遭刑,屯田敦煌界。于渥洼水旁见群野马中有奇异者,与凡马异,来饮此水旁。利长先为土人,持勒于水旁。后马玩习。久之,代土人持勒,收得其马,献之。欲神异此马,云从水中出。” 正为求良马花费心思的汉武帝十分高兴,赐名野马为“天马”,并特赋《天一之歌》,俗称《天马歌》—— 太一贡兮天马下,沾赤汗兮沫流赭。 志倜傥兮精权奇,籋浮云兮晻上池。 骋容与兮跇万里。今安匹兮龙为友。 此事记载于《汉书》,还是可靠的,但这”天马“是不是马中极品——汗血宝马的由来,并不一定的。比较可信的是汗血宝马是李广利从大宛国带入的。
(今新疆境内产“天马”) 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汉武帝命李广利为将军,率兵远征大宛,这次远征以失败告终。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李广利再奉命率大军远征大宛。大军除在轮台遇到抵御外,很顺利地到达大宛。 次年李广利凯旋班师,回到京城长安,向武帝献上宝马。武帝因宛马雄壮,比乌孙马还好,乃改称乌孙马为”西极马“,独名宛马为”天马“,并作天马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