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56|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文化名人的个性》:鲁迅的不宽恕不是不宽容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29450

宝血灵晶结丹成就紫金v1_05紫银v1_03紫银v2_02紫铜v1_05紫铜v2_03紫铜v3_05红铜v1_05灰金v1_05灰铜v1_05灰铜v3_01绿金v1_01绿金v3_04绿银v3_05绿铜v3_05蓝银v1_05蓝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9 03:0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文化名人的个性》,陈明远著,陕西人民出版社2010年1月版,29.00元。

作者:邢小群

陈明远先生的书我读过不少,我感觉,像他的《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这类问题,恐怕只有他一人在研究。这和陈先生的科技、经济学学识背景有关,与他个人的个性也有关系。

记得,我在文学课堂上讲到鲁迅,就曾引用过陈先生的研究。他提到,鲁迅后期以完全自由撰稿人的身份生活在上海期间,“9年收入相当于今226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2万元以上”。陈先生为什么能得出如此精确的结果?他说:“我在牛棚里算清了鲁迅一生的经济账目,才睁睁眼看清: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学生听后,思路有了拓展,实际上是给了他们一个看问题的新维度。这不仅显示了陈先生自己的人文情怀,也可看出他耐繁烦、有定力的个性。

《文化名人的个性》再次表明陈明远先生著述的特点。翻开《文化名人的个性》一书,初看目录,我并不喜欢。“活跃型田汉”、“平和型阳翰笙”……对文化人的研究怎么写成了教科书?看了作者的序言和后记,才知道,这是陈先生在研究文化人的经济生活的同时,获得的另一份成果的延伸。在研究文化人的“金钱收支和生活费用”的同时,不能不涉及到他们的心理、人格和个性。陈先生说,他“积累了百多位文化名人个性的资料共有千万多字”,此书中的一些篇章也单独发表过。单独去看这些篇章,确实会让人饶有兴趣。

汇集到一起又怎样呢?此书读后,我还是感到收获颇多。

陈先生笔下的文化名人有些他认识,比如“四条汉子”,他都有过或多或少的接触,所以他写起来,不仅仅凭借资料,也凭借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对于周扬,书中写道:“他积极参与制造了对一个伟人的迷信和盲从,同时他也培植手下对他自己的迷信和盲从”,“周扬晚年的忏悔只表现为一种意向、一种姿态,而缺乏实质性可以拓展的具体内涵。他至死没敢坦露自己灵魂深处的秘密”,“我们晚辈眼中的周扬,要么高高在上、得意洋洋,要么就是逢人赔礼道歉。他的心距离我们实在太遥远了”。忏悔的“意向”、“姿态”的感觉,在陈先生的感觉中再真实、明确不过了。

那些引用资料来叙述的人,是一种集中而精练的介绍,让读者在阅读中有着进一步的细节把握。比如在介绍蔡元培的个性特点时,他引用冯友兰的话说:“蔡先生的教育有两大端,一是春风化雨,一是兼容并包。……春风化雨可太难了。春风化雨是从教育者本人的精神境界发出来的作用。”这种对人的评价,很耐人寻味。我一直在高校教书,深能体会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更多不是说出来的,而是自身的行为与人格的影响。学生与老师亦师亦友长期保持的情感关系,也都是因了这种影响而形成的。书中介绍到蔡元培先生所倡言的劳工神圣:“农是种植的工;商是转运的工;学校职员、著述家、发明家,是教育的工;我们都是劳工。”只有兼俱中西文化背景的人,才会远拒“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等级文化传统,才会在长期的春风化雨式教育中,滋润学生的心田。在今天就业很艰难情况下,我曾劝我的学生是否先考虑自食其力,比如某种体力性工作,只要能自己养活了自己,再谋求进一步发展。一个人的学识能力,是不会被社会埋没的,我说在西方,大学生、博士生为了完成学业到餐馆洗盘子是很正常的现象。我的学生说,在国内,那是中学文化程度以下能做的,大学毕业了,去做这种事,人家会怎么看?他们或许宁可去当“啃老族”,也不肯做与学历不符的事。在我们的教育中,欠缺人格教育,更欠缺“劳工神圣,自食其力”的精神境界。因为蔡元培的思想没有延续下来。


书说到鲁迅,引胡行之的回忆,“发是乱蓬蓬的,穿着一件颇肮脏的布长衫,面色黄黑,似一个鸦片鬼,又似一个土老儿”,“有一次鲁迅去银行取工资,他拿出周树人的公章,但银行里的人不肯把钱给他,因为他们不相信穿着破烂的人有能力取这么多钱”。这样的描写,一般教科书,是不用的。但这为什么不是大众敬重的鲁迅呢?就是一个具有这样外表的人,极具做人的个性。有人责备鲁迅不宽容。陈先生说:“鲁迅说的‘不宽恕’本义是‘不原谅’”。宽恕不同于宽容。宽容决不是对于暴政、暴行的宽恕、纵容。对于扼杀人权、残害人命的坏事,不能原谅。


陈明远这本书中所分析的康有为、章太炎、周作人,之所以成为很另类的“人”,书中都有文化的、心理的、历史背景的分析。他笔下的这些文化人的传记和回忆文章,或许我们读了不少,但是将这些文化人的人格个性集中在一起,很自然就会有一种比较。这种比较,是把名人学者放在个体“人”的位置、放在社会意义上“人”的位置上,不失为一种有特色有深度的研究。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9 13:32 , Processed in 0.626643 second(s), 4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