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58|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大明1630》的上架感言提出的“南宋和明末”问题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成长值: 29330

灰铜v1_05绿铜v3_05绿金v1_01绿银v3_05紫铜v1_05绿金v3_04紫银v2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8-1-28 12:2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奶瓶战斗机的那本。

其实也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就是  南明为什么没像南宋一样守住半壁江山?

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部分回答:一、南宋国力比南明强。二、女真人比满洲人愚蠢

一、南宋国力比南明强

靖康2年4月,金兵撤离开封,5月份,赵构登基。这时候,北方的国土仅有河北、河东几个州县曾被金军攻占过,占这两路的州县数的1/3左右,其余的宋朝领土甚至未遭战火,依然忠实的服从于宋朝中央。

所以宗泽镇守东京,吸纳河北河东义军,金军一时也不敢再度南下,毕竟金国刚刚兴起,吞下的辽国土地还没有消化完,而且还有个耶律大石很可能从西边杀个回马枪。更何况比起契丹和蒙古,以及后来满洲和蒙古的亲密关系来,女真和蒙古的关系实在是不太好。

当然,等宗泽病死,赵构任命杜充当东京留守,一切全完了。

杜充中止宗泽的北伐部署。切断了对所有北方民间抗金武装的联系和支援。等到金军南下时,杜充不但带头逃跑,还扒开了黄河(八百余年后,蒋公又效法了杜充),最后当了汉奸。

然后金军就顺利南下,河南山东等地失陷,金军搜山检海捉赵构,任凭赵构苦苦哀求也无济于事。为了解救赵构危局,张浚率领西军主力发动了富平之战,结果惨败,丢失了整个陕西。

但金军的攻势到此也就到了顶峰了。

因为我要说下面的部分了。

二、女真人比满洲人愚蠢

首先,女真人消灭辽国和北宋是在一代人内完成的(金太祖和金太宗是兄弟),比起第三代人才入关的满洲人,女真人对统治农耕地区,争取士大夫方面可以说是毫无经验。打下开封连个军队都不留,导致张邦昌伪政府迅速垮台。

不管是扶植傀儡政权还是后来自己上,女真人控制力都不行。比如金国对陕西五路的治理,就只能依赖张中孚、张中彦、折可求这样“皆久据一方,敌(指金国)亦难令”(《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127)的北宋西军降将兼地方实力派,而这些降将又大都是墙头草,形势一旦稍变就可能改旗易帜;对河东、河北地区大批“虽力屈就金人招,而据险自保如旧”的地方势力(如河东韦佺部),也只能是“无如之何,羁縻而已”(《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97)。此外自金军南侵开始就遍及北方的民间抗金武装也屡剿不绝,特别是1139年,由于金国在华北地区已经“法苛赋重”、仅河东北路民众赋税负担就较北宋末“增十数万斛”(《金史》卷128《范承吉传》)的情况下,又增加了凡积官私债务者都要以身抵债、没入官中或给女真贵族为奴的政策,导致在北宋时人身依附关系已经大为削弱的汉族百姓无法忍受,纷纷毁家弃业投入抗金义军,“相率上山,动以万计”(《大金国志》卷10)。脆弱的行政机器+尖锐的民族矛盾+尖锐的阶级矛盾,如同遍地干柴只等星火燎原,进一步动摇了女真人统治的同时,也给南宋军队特别是岳飞所部联络发展敌后义军提供了绝好的基础。

由于女真人当时的发展水平远远低于辽宋两国,所以在进入中原地区接触先进文明后,女真人也像历史上众多异族先辈一样,好的坏的都开始学,而且好的学的慢,坏的学的快。。。比如生活渐尚豪奢,军队耐艹程度下降之类,所谓“部曲离心已久,将士厌苦从军,皆讴吟思其乡土,势必溃散。有将亡之兆”(《三朝北盟会编》卷176《吕丞相颐浩奏对十论札子》);“彼知其屯戍不足,又旋起签军以实疆场。今之签军,又非昔比,老弱尽行,人心乖离”(《三朝北盟会编》卷186《王庶第二札子》)。

不过对金国国力影响最突出最直接的,还要数统治阶层的迅速分化和随之而来的剧烈内斗——在攻宋之初,金国的政治制度是典型带着原始部落遗风的贵族合议制,大位传承多为兄终弟及,官制军制也很简陋,相对还算和谐;但破宋之后,随着统治范围的扩大、权力的增加和执政理念的分歧(主要是汉化+中央集权和保持女真特色+坚持分权的矛盾),金国上层的内部冲突很快激化,先是一些方面重臣的权力压过了中枢,如粘罕建立的西元帅府,一度连金太宗都难以辖制;接着金太宗死后,金国上层又围绕立太祖之孙还是太宗之子分成了两派,完颜宗干(金太祖庶长子,金熙宗完颜廪的养父,海陵王完颜亮生父)、粘罕(金太祖太宗之侄)、完颜希尹(金初开国功臣,粘罕心腹)、完颜宗弼(即兀术,太祖第四子)为一派,完颜宗磐(金太宗长子)、完颜昌(即挞懒,金太祖太宗的堂兄弟,兀术的堂叔)、完颜宗隽(金太祖第六子)为一派。而宗干和兀术扶持的金熙宗上位后,先是借力宗磐、完颜昌等人干掉了粘罕一党,顺带手废了粘罕扶持的伪齐;接着又依靠兀术、宗干灭掉了宗磐、完颜昌一党,顺带手废了完颜昌主导完成的宋金第一次绍兴和议(这次和议订立于1139年,维持的时间非常短,但金国至少是名义上把陕西五路和河南地都归还了南宋,因此以兀术为代表的金国强硬派对此极为不满);再后来兀术又在熙宗和其皇后示意下灭了完颜希尹。

总之从1135年前后到1139年,金国上层就没消停过。而这种剧烈的内斗,对金国军事力量的损害非常大。因为这里面死掉的粘罕、完颜昌,以及被粘罕连累、先“失兵柄”后被调离燕云地区搁置后方的完颜希尹,都是金国开国初期的重要将领。


   而在同一个阶段,南宋的国力却一直在迅速恢复中。

军事上,南下的金军先在江南受挫于韩世忠、岳飞、张荣,后在关陕惨败于吴玠,最后又在1134年失去了李成一度攻占的荆襄六郡,东中西三个方向上都彻底丧失了进一步南侵的可能;宋军自身的战斗力也在战争中迅速提高,名将辈出而且多年富力强的后起之秀,兵员充足(南宋到1140年已经有30多万的正规军兵力,总体数量高于金军),不但防守有余,有些战区还能主动发起对金军的攻势。

内政方面,三位中兴名相李纲、吕颐浩、赵鼎功不可没。在他们的执政下,南宋朝廷接连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稳定形势、休养生息、恢复发展生产,改革税制、广开利源。这其中以吕颐浩进行的财政改革和经济改革,成效最大、影响最为深远。为宋金对峙以及南宋政权的长治久安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同时农民起义到1135年左右也基本全部弭平,朝野上下北伐复国的呼声一直很强烈。包括后来只想偏安的赵构,都因为刘豫称帝和父亲病死他乡的刺激很是奋发了一阵子,多次表态要收复中原,一度将行在迁到了建康(今江苏南京)。

但是,这么的好形势为什么没能光复北方呢?因为当时华夏气运不好,在关键时刻赵构和秦桧出现在了皇帝和宰相的位置上,导致本来占优势的主战派势力一败涂地。

具体可看岳飞到底为什么会死以及赵构为什么要议和

http://www.lkong.net/thread-806857-1-1.html

总之呢,在绍兴十一年,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取得赵构的支持,发动了大清洗。主战派的主要军事负责人岳飞死于狱中,另一军事负责人韩世忠被送检查机关侦查之后罢黜。此外,还清洗了摧锋军等地方军,迫害了韩京等主战的地方军负责人,同时在政坛上横扫了主战派的众多文官。

顺便说一下:在南宋初年,压根就不存在某些网文胡编乱造的所谓“反对北伐的南方士大夫”集团。原因是当时北方疆土丧失和南北分裂、宋金沿淮河对峙的状况,对南宋的国力民生是“重困”,而且是几乎所有人都可以切身感受到的重困。

首先,宋金南北对峙状态下,淮河到大散关一线战事频频,原本是经济发达地区的淮东、京西、四川等地,由于地处前沿战场,不但民生凋敝十室九空,而且始终处于需要时时防备敌军来袭的惊扰之中,根本不可能再恢复昔日的繁荣。唯一解决问题的途径,就是收复失地,把前沿推回河北甚至燕云一线;
其次,由于要防备金军南下,南宋的军备其实始终无法进行实质性裁减,这点连赵构这样的都能明白,老百姓只会更明白。而且巨额的养兵费用在领土缩小的情况下,只能仗着北宋时期留下的商业发达、民间经济潜力大的好底子,通过加税来保证收入。南宋时期的酒、盐、茶等专卖项目,税额也远比北宋时期高。这种情况下,唯一减轻军费开支的可能,就是把金军消灭或者推回塞外以后,借外部压力的缓解和地利之便,裁减一些兵员。或者就算不能裁军,好歹恢复到北宋时的状况,要养兵大家一起养。
再次,北宋时期的中国经济重心,其实尚未完成由北到南的转移,北方地区在经济上的活力和作用仍然很大。比如河北地区,虽然由于战争带来的环境退化(主要是土地沙化、盐碱化),农业生产已经不占优势,但是在其他类型经济上仍有实力,桑蚕养丝织业、冶铁业、制瓷业都很发达,在北宋年间号称“衣被天下”(关于当时南北经济的状况,更详细的论证可参考《宋代地域经济》一书)。另外当时大部分煤矿铁矿和一些盐矿也在北方,所以南渡之后,南宋的矿冶业、铸钱业、煤铁生产都远不如北宋时期,衰落严重,食盐质量也因北方陷落、盐产地减少而大为下降。而如前所述,金国占据北中国后,由于经济形态落后+行政管理体制粗陋,本族人口也不足,利用不了这些条件,只是白占地方;但宋朝如果能收复失地,在北方地区陷落不过十余年的条件下,要恢复经济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说白了,在管理系统足够成熟、当地资源也有价值的前提下,收税的地盘肯定是越大越好。或者即便不能恢复,也能把战线前推,减轻淮浙、四川等富庶之地的安全压力和发展阻碍。

总之如果不北伐收复失地,南方百姓不但要承担沉重的赋税负担,忍受原本富庶安定的乡土成为前沿地带的弊端,还得容纳数量巨大的北方难民。倒是北伐收复失地可以极大的减轻这些压力。再加上靖康、建炎年间,金军南下时曾打到京西、江西北路和两浙大搞三光政策,其事到1140年不过十三年,所以即使是南方最普通的老百姓,也很清楚对他们生存威胁最大的是谁、以及这种威胁到底可怕到什么程度。
更不必说利益权衡之外,道德和情感的力量也相当强大——靖康年间北宋国都被围下勤王诏的时候,南方响应的官员和民间义军都不在少数,甚至连远在福建、两广的民众都组织地方武装“越数千里而勤王”(《宗泽集》卷1《乞回銮疏》)。考虑到古代的各种技术条件,这个凝聚力已经很可以了。

以上这些得失义利,当时的百姓看的很明白,执政的士大夫阶层也大部分看的很明白。所以第一次绍兴和议的时候,临安街头才会到处有声称“秦相公是细作”的揭帖,群情汹汹几致生变;岳飞后来被害时,才会有“天下闻者无不垂涕。下至三尺之童,皆怨秦桧”(《三朝北盟会编》卷207《岳侯传》)“都人皆涕泣”(《老学庵笔记》卷1)的民怨沸腾。

要记住一点,赵构南渡以后任用的历任宰辅大臣,除了早期的汪、黄和秦桧,其余的几乎都主张北伐收复失地,区别仅在于具体方略不同、能力也有差别而已。其他文职官员和在官不在官的士大夫之中,主战的也是多数,而且很多人不但有恢复之志,也有恢复之才。如督抚西线战区的四川安抚制置使胡世将,即是江南士人,但这并不妨碍他信用吴璘等人,坚持抗金,直至在第二次绍兴和议与金人争领土画界时发恶疾而死。另外秦桧上台完成和议以后,下手迫害最狠的也不是武将,而恰恰是士大夫阶层。这也是当时不存在所谓“反北伐文官集团”的证据。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16 09:53 , Processed in 1.866762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