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67|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张辰亮的海错之考,趣味百生的探秘笔记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702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12-1 10:0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张辰亮的海错之考,趣味百生的探秘笔记



  故宫藏有一套“奇书”,叫《海错图》。实际上,它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谱。其作者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他决定自己画一本,于是游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聂璜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并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聂璜根据自己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经过几十年积累,绘制了一系列图谱,并在图片旁边配以生动的文字描述——这就是他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完成的《海错图》,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海错图》中的记述时有夸张,但妙趣横生,深受清朝历代皇帝的喜爱。

  那么,此书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呢?《海错图》中并没有出现任何有关进献给皇上的言词,可见聂璜并不打算将此书上贡。成书之后,他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海错图》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1726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历史上,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描绘了300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聂璜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探秘者张辰亮

  小亮出生在北京,从小就喜欢大自然,尤其喜爱昆虫。他常常到野外观察各种昆虫的行为,甚至带回家里喂养,并研究它们的习性。读大学本科的时候,由于学校没有开设昆虫专业,他只得先读了植物保护专业,学习植物学、昆虫学。学习过程中,常常需要去野外实习、抓标本,这倒是让他如愿以偿了。就学期间,曾于2004年被评为《博物》杂志的“博物少年”,2006年创办了南京农业大学昆虫协会并任副会长。

  后来,从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专业硕士毕业后,他成了《博物》杂志的编辑,运营官方微博“博物杂志”粉丝已达550万。怀着对大自然极大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他在全国十多个省市开展昆虫及其他生物资源调查,积累了丰富的野外经验,采集并制作了上千份昆虫标本,还为诸多杂志和媒体撰文,向公众传播科学知识和物种保护理念。

  小亮除在杂志稿件中科普物种知识外,还坚持在微博上运用自己的知识和积累为网友解答疑惑。此外,他还热衷园艺手作,常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植物种植心得和经验。他成为微博“博物杂志”的幕后运营者,也是550万粉丝心中的“什么都知道”。

  张辰亮与《海错图笔记》

  关于初始《海错图》的经历,小亮是这样说的:上中学时有一次去故宫玩,被故宫书画展区展示着的《鸟谱》《鹁鸽谱》《兽谱》等动物画谱所吸引,其中一本便是《海错图》。《海错图》里全是稀奇古怪的海洋生物,画风也和其他几本画谱不同。说它是工笔画吧,动物的神态又十分卡通;说它是漫画吧,可又一本正经的样子。而且这些动物似乎在现实中都有原型。记得有一幅是‘井鱼’,画的是一只头顶喷水的大海兽,一眼即知其原型是鲸鱼。

《海错图笔记》《海错图笔记》
  这本有趣的图谱激发了小亮对海洋生物的极大兴趣——“从那时起,我心里就埋下了一颗海洋的种子。”随着长大,他对海洋生物的兴趣越来越浓:“阅读相关书籍、去各地沿海探访、在珊瑚礁海域浮潜、拍摄海洋生物的生态照、为杂志撰写和策划海鲜类稿件、每到沿海城市必去海鲜市场遛弯儿”,这些成了他最爱做的事。

  2014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将古书《海错图》整理出版成一本《清宫海错图》。他立马跑到故宫神武门旁的售卖点购买此书。但翻阅之后,他也发现书中有“不靠谱之处”,比如“有些动物聂璜未曾亲见,仅根据别人描述绘制,外形有很大失真。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于是,从2015年夏天开始,小亮便从现代生物学的角度,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和考证,“从文字和画中发现蛛丝马迹,辨别真伪,并一步一步推理分析,从而鉴定出画中生物的真身”。在这期间,除了翻阅各种资料外,他还去辽宁、天津、福建、广东、广西以及日本、泰国等地搜集素材、实地考证……并陆陆续续将这些材料编撰成了30篇文章,也就是这本《海错图笔记》。

  在《海错图笔记》中,小亮采用中国传统本草书的分类法,把书中描述的生物归为“介部、鳞部、虫部、禽部”4类。“虽然不符合现代科学的分法,但可以展示古人是怎样给生物分类的。在这30篇文章里,有海洋生物的科普,有故纸堆里的考据,有中国人和大海之间的逸事,也有一些我个人的絮叨。”简单来说,这其实就是他读《海错图》时所做的30篇读书笔记。

  诸多大咖们眼中的《海错图笔记》

  除了基本的生物知识介绍外,《海错图笔记》中还充满了小亮对物种保护的关切之情和他一以贯之的生态环境保护理念。这种博物精神透露出的人对世界和自身未知的追寻、人与自然依赖而共存的态度,使我们阅读此书后深感如获至宝。

  知名音乐人、导演、主持人高晓松得知此书出版,欣然挥笔:“聂璜绘奇书,沧海探骊珠。光怪陆离互出没,莫知纲目科属种。博物小亮考海错,南北行遍万里路。或问能好怎,且去看此书。”

  著名作家马伯庸评论此书:“人有了好奇才想去探索世界,有了知识才能去了解世界,此书兼具好奇之乐、知识之厚,开卷有趣亦有益。”

  海鲜科普达人、美食达人海鲜大叔阅读此书后说:“这本《海错图笔记》,海洋生物古今时空交错,现代科普和美食料理方式介绍,引经据典、论证纠错,接地气通俗易懂!小亮不愧是行走的博物百科,如此有趣的科普读物,的确值得收藏拥有!”

  在读者眼中,这不仅仅是一本有趣、好玩、涨知识的科普书,它还教给读者如何去认知世界的方法,帮助读者打开心中通向自然之趣的大门。

  皇锦品牌创始人张雪梅赞赏:“聂璜所绘《海错图》,集绘画、诗文、趣味于一体。张辰亮,阅后探究竟,大有探幽索隐、激浊扬清之志趣。年轻一代,居今稽古,无不为益。故宫馆藏何止海错一图,望借此笔记,让更多人走进博物馆,了解更多的华夏文明。”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张洁博士说:“张辰亮通过阅读、考证和实地调查,把古老的《海错图》带到我们眼前,生动地描述了海洋生物几大类群的分类与分布、生活史特征、行为及繁殖生态,乃至饮食文化;海洋生物保护的理念更是贯穿全书。相信读毕此书,你一定会对海洋更感亲近。”——这也应该是我们了解自然、对待文化应当有的态度。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0 21:32 , Processed in 1.793829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