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试验地里结出了大西瓜。 万难 摄
来自重庆的生态“黑科技”: 点沙成土 沙漠里长出西瓜玉米…… 内蒙古阿拉善乌兰布和沙漠,一场盛大的魔术正在上演。 10多位科学家为此做了多年的实验,精心准备;30多名来自重庆交通大学的博士、研究生放弃暑期休息,每天在这里忙碌检测;政府专门修建了道路,大型拖拉机、推土机可以直达;投资者来来往往,每次开会商讨到第二天清晨……为了得到更充分的验证,他们还特地买来5只内蒙细毛羊。 重庆晚报记者 刘涛 摄影报道 一 沙漠就是沙漠,千百年来不曾改变。3个月前,这里亦如此。 3个月,乌兰布和沙漠除了沙丘的漂移,不会发生什么别的事情。但这次不一样,乌兰布和沙漠第一次变出了良田,仅3个月时间! 这像一场魔术,神奇的科学魔术。今年5月,当“总导演”、技术创始人、重庆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易志坚教授带领他的科研团队来到这里的时候,四周荒凉得连一株枯死的植物也没有,除了沙还是沙。近70名从重庆招聘的农民工人推平沙丘、平整路面、播种。负责种植的赵朝华博士说,一部分种子在乌海买的,另一部分从重庆带来的。 5月的乌兰布和沙漠,风沙像洪水一样狂卷。“播三次种,三次都被沙埋了。”赵博士说,6月中旬,种子还是顽强发芽、生长。为了阻挡狂沙入侵,外围栽种长势快、近一人高的狼尾草。往里走是另一片天地。记者一路走,一路嚼,狼尾草、西瓜、番茄、大葱、苜蓿、红苕、荞麦、玉米……40多种植物,无一有苦味,微酸、微甜居多。什么都不生长的沙漠,一旦开长,就长出什么都可吃的东西来。 熊新翔把硕大的西瓜举过头顶
二 8点,夜幕开始降临。我们迫不及待想看魔术。 狼尾草的旁边,放有一大杯水,两盆沙,一盆干土,一盆稀泥。赵博士开始表演,用手不停搅稀泥。我们发现,土壤颗粒之间存在约束,能够成形、成团,原因在于土壤中任何两个颗粒从任何方向都能够结合,我们称之为万象结合约束(简称ODI约束)。若要将沙变成土壤,就需要给它ODI约束。赵博士向一盆沙里倒入一点白色粉末,好像在向沙里面加ODI约束。“这是我们从植物中提取的植物纤维粘合剂。”待搅匀后,他再慢慢倒入水。奇迹发生了:水并未从沙中渗透出来,而另一盆未加粉末的沙,一把水倒进去,水全部从沙中渗透走了。 土壤像母亲抱住自己的孩子一样把植物抱住,易教授又称之为土壤力学“密码”。这是沙变土的科学秘密,沙漠之花的秘密。 三 离我们百米之外,那是易教授团队正在加紧改造的4000亩沙漠,准备秋季播种,“明年又是一片新绿洲,我们计划在这里改变1万亩。”赵博士说。最终我们要的不只是沙变土,而是沙漠变良田。 易教授科研团队为此进行了长达8年的实验:2009年,首次提出沙变土的原理;2010年,成功地改变沙的土壤力学特性和生态属性,初步实现“沙变土”,随后在重庆交通大学实验室前开展3年的种植实验;2013年,在重庆再开辟两块试验地,探索如何让沙长久保持土壤的生态力学特性;2015年,首次来到乌兰布和沙漠准备沙漠“土壤化”生态恢复实地试验;今年5月,同时在乌兰布和沙漠、新疆和田开展“沙漠变良田”实验。 56岁的当地农民薛飞斌,见过很多治沙的人和固沙的方法。“易教授的方法,我从来没有见过,当时也有点怀疑,但他们从重庆那么远的地方来帮我们治沙,让我很感激。看他们非常认真,又对乌兰布和沙漠的特性不怎么了解,比如,播种太浅,不容易发芽,我就想帮帮他们。”易教授聘请了老薛。 到了2016年秋季,老薛再没怀疑。沙漠里成功长出70多种植物,长势超过沙漠周边区域的自然植物。试验地所在区域还逐渐形成了一个有植物、昆虫、动物在内的小型生态圈。今年,植物长得更茂盛浓密。经检测,其土里的微生物量与农民地里的非常接近。可以下一个结论:沙漠变良田在这里初步实现了。 四 博恩科技集团的掌舵人熊新翔每个月要来沙漠几次。作物的长势让他很欣喜。这位在过去20年成功投资奇虎360、猪八戒,道有道、易极付的价值投资人,正带领博恩全力投资开发与人类幸福密切相关的环保、食品安全项目。 熊新翔说:易教授的方法源于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发现,值得全身心关注,我们也非常愿意投资,一起改变沙漠。“这项技术不仅仅是沙漠变良田,沙漠变绿洲,实质是颗粒物变良田、颗粒物变绿洲。水泥板、石头碾成粉,一样可以种植物,加水就软了,水一干就硬了。打开思路,用这一方法可改变很多土地,甚至改变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