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6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其他书籍] 《布拉格精神》作者:[捷克]伊凡·克里玛【PDF】

[复制链接]

区版勋章 - 区版勋章

灰铜v1_05蓝铜v2_05蓝铜v1_05紫银v2_04绿金v1_01灰金v1_05绿银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5紫银v1_02蓝银v1_05绿银v3_05绿金v3_05宝血灵晶红铜v1_05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7-6-14 15:37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曼陀罗译丛]

《布拉格精神》

作者:[捷克]伊凡·克里玛 崔卫平 译 作家出版社 1998

内容简介

  卡夫卡,他以微小却不容撼动的方式提出对生活荒谬的凝视,骨子里认真执着、表面上幽默以对;表面上绝望无力,精神底蕴却坚持反抗。这样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一个世纪以来的布拉格。当代捷克最知名的文学家伊凡·克里玛以散文写就的《布拉格精神》便是带领读者去滋味这个城市历史所生成的特有精神,一部深入城市灵魂的文集。大陆异议分子刘晓波推崇此书“让人谦卑、庄重、如在刀锋上行走”。

  全书最后一篇《刀剑逼近:卡夫卡的灵感泉源》,不但是介绍卡夫卡的极品,更是重读卡夫卡绝佳的导引。附带一提,克里玛在当年苏军镇压布拉格时坚持不走,真正布拉格精神于焉彰显。市民无不推崇其为真正代表布拉格的作家。

作者简介

  伊凡·克里玛(Ivan Klima, 1931~),捷克著名作家,1931年出生于布拉格一个犹太人家庭,克里玛的父母并没有宗教信仰,却因其祖辈的犹太血统,全家人于1941年被送入泰里茨集中营。克里玛在集中营度过三年多时光,也初次尝试写作。1945年苏军解放集中营,克里玛及其家人均幸存。1956年,克里玛毕业于布拉格大学文学语言系,进入文学杂志社担任编辑,同时创作小说和剧本。1968年苏军进入捷克,克里玛应邀至密西根大学做访问学者。一年后,他决定返回到捷克,随即失去了工作。他的作品在捷克被禁止出版长达二十年,只能以“萨米兹达特”的形式流传。他为谋生而从事救护员、清洁员等工作,同时更积极地写作。他的作品在其他国家受到欢迎,被翻译成近三十种语言。1989年的“天鹅绒革命”使他的作品在其国内再次获得出版机会。克里玛与赫拉巴尔、米兰·昆德拉齐名,且因其“始终在场”,被捷克读者视为20世纪90年代捷克文学的代表。克里玛著有二十多部小说、戏剧、评论集。代表作有《我快乐的早晨》、《我的初恋》、《爱情与垃圾》、《被审判的法官》、《我的前途光明的职业》、《等待黑暗,等待光明》、《布拉格精神》等。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6 10:33 , Processed in 0.704580 second(s), 4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