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0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收起左侧

[转帖] 《水印》:布罗茨基与水城威尼斯的17年长恋

[复制链接] [已阅至1楼]

版主勋章 - 版主勋章

 成长值: 47090

灰铜v1_04绿金v1_01蓝铜v1_05蓝铜v2_05红铜v1_01紫铜v1_05绿铜v3_02灰金v1_05蓝银v1_05紫银v1_01绿金v3_0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楼主| 发表于 2016-11-13 19:52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水印》:布罗茨基与水城威尼斯的17年长恋



  对于布罗茨基这个名字的再认识,很多读者是从他的散文集《小于一》开始的。2014年,《小于一》几乎横扫国内所有年度好书榜单,让布罗茨基再一次进入大众的视野,也让人们真正见识到“小众图书”的“大众潜力”。

  198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瑟夫·布罗茨基(1940~1996)是一位跨越了英语与俄语世界的文学奇才。他生于1940年的列宁格勒,前半生在苏联度过,大部分诗歌成就也是用俄语完成的;1972年,永别故土、定居美国的布罗茨基从零开始学习英语,进而一举成为英语世界最为卓越的散文大师之一。诚如他在一次采访中所给出的自我认知:“我是一名犹太人;一名俄语诗人;一名英语散文家。” 1986年,布罗茨基荣获美国国家书评奖,1987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1991年获选“美国桂冠诗人”。

  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文学界,布罗茨基传播最广、更受推崇的是他的英语散文,他甚至被称作“最伟大的英语散文家之一”。这种魔力在他的第一部散文集《小于一》中就已震动了英语文坛,而他生前出版的最后一部散文集《悲伤与理智》更是其散文创作的集大成者,收入的21篇散文形式多样,长短不一,却诉诸了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诗和诗人”,该书可以说是通向布罗茨基的诗歌观和美学观,乃至他的伦理观和世界观的一把钥匙。

  继《小于一》和《悲伤与理智》后,布罗茨基又一部散文名篇《水印:魂系威尼斯》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与前两者不同,《水印:魂系威尼斯》是布罗茨基与一座城市的长恋。

  布罗茨基对于这座横亘于时空之中的水城有着一种深入骨髓、近乎宿命的迷恋。从1973年到1989年,布罗茨基17次踏入冬日之光中的威尼斯城,目睹“自水中诞生的时间”,“带着温柔,带着感激之情”欣赏“时间在海岸上织成的花边图案”。记忆与梦境,爱与死,美与时光——这是布罗茨基为威尼斯所作的令人难忘的赞美诗。她的建筑魅力与氛围气质同作者自己对这座城市的诗性回忆,在51个马赛克般的章节中交织成一部回旋曲,展现出的是一个读者之前从未见过的威尼斯——还有布罗茨基。

  从威尼斯的航道、街道、建筑,到其政治和人民,风土人情乃至传统美食,布罗茨基的文字把这座城市的每个侧面尽收笔底,将威尼斯自然与人文方面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就像对威尼斯所描绘的最迷人、机智,而又优雅的肖像。

  《水印:魂系威尼斯》是20世纪所有有关威尼斯的记述中最为优美而又经典的一部,是布罗茨基唯一单独成书的散文作品,也成为诗人销量最大、译本最多的文学作品。《出版人周刊》评价此书:“既是一张低头沉思的自画像,又是一副抒情奔放的威尼斯风景画,诗人布罗茨基用这篇印象主义风格的散文讲述了他与这座水城的17年长恋——这座能够用梦境般的美驱散梦魇的城市。”

  更重要的是这个城市已经成为布罗茨基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与他的血肉不可分割。1996年,布罗茨基逝世,随后被安葬在了威尼斯的圣米凯莱岛公墓。他最终同这座与他血脉相通的水城合二为一。


管理员已阅至此楼
插件设计:zasq.net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

x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6-27 20:03 , Processed in 0.730966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