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62|回复: 0
收起左侧

[转帖] 长生迁去,何考其迹?——共讨仙侠文学

[复制链接] [已阅至2楼]

 成长值: 34550

绿铜v3_04灰铜v1_05灰金v1_05绿银v3_04紫铜v1_05绿金v1_01绿金v3_02

 楼主| 发表于 2016-12-25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长久以来,论仙侠的人很少,几乎没有。因为不敢讲,因为讲不好。尽管“画鬼容易画马难”,然则要给出一个确切的东西,恍恍惚惚而不可得。我们讨论筑基、金丹、元婴;讨论飞剑、夺舍、入魔。这些都是仙侠,又都不是……
      
启:
龟能土蛰,鹤能飞天,使人为须臾之蛰,有顷刻之飞,犹尚不能,其寿安可学乎?
1、
“氤”仙气:
《仙经》云:上士举形升虚,谓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谓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蜕,谓之尸解仙。
话说,不论天仙、地仙还是尸解仙,于凡人而言也就三个字:不可及。有心向道之人历千险、磨万难,恐也触不到其裙角。
仙是什么?长生的范本、修行的目标、求道的希望。(有见过羽化飞升再跑来授经验、开讲座、办补习班的仙么?)
老百姓口口相传的神话故事,主言神,而几乎没有成仙的部分。
我们的祖先大多只存留对于神的信仰,而对于本来就较为隐蔽的仙,知之甚少。
引用
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感而孕黄帝;见流星贯昴,吞神珠薏苡生大禹;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而产殷契。
古话神乎其神,现代人疑之又疑。
道教的神仙谱系怎一个“乱”字了得:其中所宣扬的神仙,神和仙各立一半,其中不仅包涵了虚幻缥缈的神灵,也接纳了通过真修后成就的仙。
猿类中富于创造性者,即进化为人。人中悟天道、了世俗,传明慧,携大神通者方为仙。
但是,我们看不到!但是,我们摸不着!
仙在哪里?仙气又在哪里?
我说:在底蕴里、在想象里、在境界里。
引用
屈子赞湘夫人: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荪壁兮紫坛,播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橑,辛夷楣兮药房。罔薜荔兮为帷,擗蕙櫋兮既张。
多么奢华、多么壮美、多么蕴藏丰富
引用
青莲梦境中游: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虹凌紫冥。
多么奇幻,多么瑰丽,多么动人媚惑
皆是舒胸臆  皆是大境界……
陈撄宁先生曾经讲:“神也好,仙也罢,他们的人生观是缺憾的,其宗旨在改造自然。”
我要讲:“神也好,仙也罢,他们的脾性是淡然的,其本质在于超脱自我,畅游玄宇。”
2、
“氲”侠义:
金庸之前,很多读者对于侠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五鼠闹东京、虬髯客会奕李世民的桥段。
这个武林“泰斗”级的大师带来了文泰来,陈家洛,而后又相继推出了郭靖,杨过等武侠迷耳熟能详的名字。
这些新人物、新思想给人眼前一亮,仿佛别开生面一般。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
这个联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忠义观”精神,恐怕是武侠小说的最末一次升华。
到底何为侠,何为侠义?这个战国晚期出现的词,引得无数达人关注,诸般释疑不一而足。
韩非子定义:弃官宠交谓之有侠。司马迁为气任侠。黄宗羲批大侠杀人亡命。梁启超欲与侠士谋救……
毕竟还是才短,区区也难妄语,且借一篇别人的小文抛出自己的看法。
引用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0cd5e901008swt.html

论:侠之大者为那些不畏权贵,锄暴安良,敢于揭竿而起之人,如今世之陈胜、吴广、刘邦等义士。为那些舍生取义为国为民之人,如前代之专诸、豫让、荆柯等勇士。
评:尚武者,用于安邦定国,为勇士,为义士,亦是侠士,为天下敬;若用于持强凌弱,则沦为盗贼,为草寇,亦为天下唾。刘邦,荆轲皆为侠客;嬴政,胡亥皆为盗贼,国之大盗。
论:侠之大者为那些施恩政、行王道,以一己之力泽被苍生之人,如上古之尧、舜、禹帝。为那些兴礼教、布道义,凭一己之能教化民众之人,如前代之孔丘、孟轲等大贤。
评:尚文者,用于策定中原,为大才,为志士,亦是侠士,为天下仰;若用于勾心斗角,则沦为奸佞,为小人,亦为天下耻。尧舜,孔孟皆为侠客;狐偃、尹球皆为奸佞,国之大蠹。
论:侠之大者为那些文可定国,武可安邦之人。上,忠君爱国,可辅君成王道。下,亲爱百姓,可渡民众于苦恶。如前代之先轸、管仲、乐毅等人。无论为将,为相,谋策,带兵,皆忧天下之忧,苦天下之苦,然后成大事,安邦定国。
评:尚中庸者,文才武略可安邦定国。若具忠义之心,忧患之心,为国为民者,皆为侠客;若具徇私之心,漠然之心,为官为财者,皆为奸贼。

此文立意独特。在下以为:除了故事的结论不敢沟通,其余皆是在理。“侠之大者,正是天下那些心存忠义,为人朴实,乐于助人的民众。”
这样的论点未免局促,以为把握了大方向便无所忧,其实是将论题又抛了回来。
侠之大者关键还在于这个“大”字上,“大”是指境界上的大,还是指程度上的“大”?以国为大?还是以民为大?莫再说,难参详。
这则编撰的故事意义在哪儿?某再曰:侠是有分类的。
青山待飞度,仗剑历天下。此乃游侠;
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此乃武侠;
文可安邦,辅君王道。此乃官侠;
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此乃豪侠;
劫富济贫,自张一帜。此乃盗侠……
侠之大者到底为那般?区区且无定论尔。
《长生论》的结尾这样写到:“我不能深信,依任何现有性质自然的倾向, 能变恶为善,能变不适应为适应。
我说:侠其实是一种民间的产物,他图以一己之力改变诸多不平等、诸般不适应,且生性放纵,气概云天。
      

浅谈仙侠:
真正的仙侠,不能定位,因为仙难知、侠难晓。坦白讲:仙侠这两个字被强行啮合一起,已有裂痕。仙既无情,岂行侠义之事?
仙尊和凡人在世界观、人生观上有“沟壑”。行为准则、为(仙)人处事、思维逻辑也存大分别。
(如果苟同,何须论仙?会飞、会用法术和法宝的凡人便是……)
数年以前,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一度大放异彩,神秘幽玄的森罗万象,博大而精深,可称旷世巨作。其影响力的广度,迄于今,更如传奇。
区区却以为《蜀山剑侠传》有仙,却没有仙味!
以利益为准则,以感情为方向来决定选择,这,更像现实!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仙人行事应以因果为准则,以“形而上”思想作引导与制约。
唯心,唯信仰。
凯西若说:“在真正的神话想象力中,总是隐藏着某种信仰。”既如此,仙侠的信仰是什么?仙侠小说的信仰是什么?仙侠小说写手的信仰又是什么?如何在小说中表达对仙侠的理念、以及他们存在的价值?这,是仙侠文学首要解决的问题。
浅谈仙侠文学:
明朝,钟山逸叟的一时兴起,便将人类超越自然,上天入地的愿望同殷周之交的历史融合在了一起。
那吒、杨戬、土行孙、哼哈二将,众多喜闻乐道的艺术形象已成为中华文学史上的瑰宝。
鲁迅说它是神魔小说 我却感觉这是在下看过小说中以为最接近仙侠的一本。
(念苍生,救苍生,是为侠意;杀戮间,从于因果,行事间,意随心动又暗合天道,此乃仙味。)
和大多数网友一样,接触网络上的此类小说,从萧潜的《飘渺之旅》开始——一个传仙术、集法宝的长篇幻想故事。当时拿来如饥似渴,废寝忘食,以为找到了仙之所迹、神之所栖。在周转几个,几个,几个星球之后,无奈释卷,不忍再读。
《搜神记》书——灵怪鬼力  
《佛本是道》再推——封神演义
《诛仙》却更似——新烟旖旎
现如今,越来越多与仙侠挂钩的自创文学派系相继出现:玄幻小说、洪荒小说、修真小说……让读者迷茫,让读者神伤。
一个接一个,一本接一本,落入套路,没有新意。
仙侠、武侠被写成了仙掐、武打。仙器、法宝、等级,折腾得像网游。非是吾辈之所愿。
时间使人成长,读书让人“进步”。
单就仙侠小说而言,创作上几乎没有条条框框的束缚。
我想,撇开什么“技巧论”“布局结构说”等等一些写作手段。
仙侠小说应该能被写得很好看。
华夏儿女千年来的风土人情充满可读性、充满趣味性、充满雅俗共赏的“拍案惊奇”。
古有蒲松龄买典故,谈玄说偈。精心的构思、雕琢的文字当真颠倒众生,妙不可言。
      

仙道者,飞翔于青冥之上,斩断世情所染,了无爱欲暧昧,心如明月当照,人如浮云自在,又何来纷争故事?
可是小说就不一样了,小说要有情节、有故事、有矛盾、有高潮和起伏。
一个故事,没有男女之爱,没有冲突的矛盾,简直无从展开,本质上,仙道思想的精神,就和小说,特别是中长篇故事性格格不入。
谁能真正写神、写仙、写出那一片潇洒一片空明?如果神与仙也如人类一样,好色、贪财、意气、夺权,这样的仙还是仙吗?
可是如果没有色、财、意气,权利之争,故事还是故事吗?
绕回来说许仲琳的《封神演义》。
此部神魔小说最让在下牢记的人物(经久不忘)乃是陆压陆道人:那个葫芦、那个飞刀、那句经典台词“请宝贝转身”。
初试赵公明,后来驰骋杀阵,再借予子牙斩白猿、斩妲己。惊叹于法器诡异、情节引人入胜的同时,隐隐体会出其心机沉密,城府深阻。
这么多年读来,很多人要问:到底也就是法宝之间的较量,到底也就是仙界等级压死人的鏖战。出色的地方在哪儿?
引一段云中子进剑的对话:
      『 殷纣王问:道者从何处来?
  云中子答:贫道从云水而至。
  王曰:何为云水?
  云中子曰:心似白云常自在,意如流水任东西。
  纣王乃聪明智慧天子,便问曰:云散水枯,汝归何处?
  云中子再答:云散皓月当空,水枯明珠出现。』
何为“开山”?何谓“抗鼎”?此等灵慧,当之无愧。
关于大部分的仙侠小说:
作者总希望读者对于自己的书多加赞美、少些苛责。但是,我想,这除了小小满足下写手的虚荣之外,实际营养一点没有。
刘勰云: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
有许多写手在文字方面相当有天赋,堆砌大量的介绍和环境背景描写,并不追求故事性。
虽然说:凡内储充实之人都希望自己的文章闪耀灵动之气,但读者有分类:
一种如沙漏(注进去倒出来);
一种似海绵(吸进去挤出来);
一种象滤豆浆的布袋(流了豆浆剩豆渣);
还有一种接近于矿床里的苦工(甩去矿渣,单取宝石);
你不能要求所有的读者都“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就像你不能要求所有看书的人,生吞珠粒吐不出沙。
“千载”之中有何人何事、“万里”有何方何景?我们对于诗词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讳莫如深。
堆砌的仙侠给不了读者一种饱的感觉。 鱼肉鲜美,难成果腹之粮;由馒头、米饭、面包等提供的淀粉转化成葡萄糖后,才能满足人的供血和消耗的热量。
仙侠文学需要携音韵之美,端菩萨心肠,也能把握生活百态,坚其道心、魔心、儒心、佛心。
刘文典教学生写文章的时候,仅授以“观世音菩萨”五字,诸生不明所指。
他解释说:“观”乃多多观察生活,“世”乃需要明白世故人情,“音”乃讲究音韵,“菩萨”,则是要有救苦救难、关爱众生的菩萨心肠。
诸生恍然大悟。
      

关于文言:
“荼靡外烟丝醉软,遍青山啼红了杜鹃。"
喜古典的人总会对一切的美好有些偏执。
管平潮曾经说:『会一手古雅地道且知道如何化入文中以符合现代阅读习惯的晓畅文言,是具备写出经典仙侠的必要条件。
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诗词歌赋,其情韵之美和语言之美,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但是,写手在承受滋养的同时,关于原创的美诗美文却越来越少。
我初中的语文老师曾经在书自传中言:
推崇白话文是进步,但抛弃祖辈的菁华,未免太过可惜。
当年,胡适的不准用典,钱玄同的废除汉字,放如今,皆是偏颇。
在理。
文言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
然,掌文言,不同于炫文言。
其实,只要有了古典文学的修养,小说作品并不求文言。
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吴敬梓的《儒林外史》都是用古典白话所作,笔力炉火纯青,令人百读不厌。前者带仙气,后者卷侠意。他们都有能力通篇文言,却没有这么做。是适应众多读者群体的表征(当然也与作品的年代有关)。
阶层不同,用语有差异。仙侠要做到“高高在上”的同时,也要考虑雅俗共赏。庙堂、士林为雅;引车、卖浆谓俗。
百姓口语好比“粗制品”,书面白话好比“精制品”,在 “精制品”里要再添入古汉语,其难度可想而知。
《西厢记》第一本第一折,张君瑞闹道场,白话纵横,亦夹杂“本贯西洛人也”,“小生书剑飘零”等等少许文谄谄的东西。
在下以为:入文已妥贴,不求研之甚。
关于题目:
这长生迁去,何考其迹?说的是仙人长生,已迁而远去。我们何处追寻他们的踪迹?暗喻仙侠文学之路漫漫兮其修远。
写仙侠的人都是寂寞的。
“临海听涛传明慧,此身当许天地间。”鬼雨、管平潮,荆轲守,徐公子,减肥专家,烟雨江南……卜啦卜啦一大批优秀的作者都不同程度上流露过此等情怀。
      

末:
莫学新声后主,恐词仙、笑侬何苦。摘斗移星,惊沙落月,辟开云路。蓬岛旧游,员峤新境,从头飞渡。且笔泻西江,文翻北海,唤神龙舞。
梁羽生早期的随笔何等畅快淋漓,尽显豪迈,不敢藏私。仙侠!仙侠!既仙且侠,筐容量是大了一倍。但是,创作气力方面也是双份的,非有大毅力大勇气不可。
“员峤新境,从头飞渡!”
蛮宏大的愿望了,冀希仙侠文学能成为一大流派,伫立悠悠中华文学长河之中。
笔尽于次,拙文难载道,仅供交流之用。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 ( Q群816270601 )

GMT+8, 2024-11-11 22:58 , Processed in 1.256742 second(s), 4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